路旁死尸(第5/8页)
“曾在这个工地干过活的一个人被杀死了,现在正在侦查,请大家多多协助。”
“在这儿干过活的人被杀了?”果然不出所料,带班的人的紧张神志缓和,戒心松弛了。
“你们认识一个叫小塚要吉的人吗?”
“小塚叫人杀了吗?”看来带班的人认识小塚,由此分析,他更应该认识干活时间比小塚还要长的被害人。
“不是,小塚说他曾经和被害人一道在这个工地干过活。”
“你们知道被害人叫什么吗?”带班的人稍稍改换了说话的语气。正在吃饭的工人们,把听觉和视线都集中在他和警察的身上。或许工人中就有认识被害人的。
“我们就是来调查这件事情的。听说你们这儿曾经有个叫‘山’的人,喏,就是他。”说着,太田把一张修饰过的被害人的照片递到带班的人的面前。
“啊,是他……”带班的人的面部表情发生明显的变化。
“你果然认识?”
“他一直呆到五月底,在这儿干了两个来月。”
“他还有两个朋友吧!”
“有,都是东北口音。”
带班的人的回答,和小塚要吉提供的线索完全相符。
“你知道这个人和那两个人的姓名和住处吗?”太田克制自己,不动声色地追问。终于有了查明被害人身份的线索。
“大伙都叫他‘山’,那两个人叫‘岛’和‘青’。”
“具体叫什么呢?”
“先生,在我们工地,相互间只是喊代号,谁也不说真名。我们这儿还有叫田中角荣、三船敏郎①的哪,从当今的名人到古代的豪杰,都全啦!”
注:日本当代著名电影演员。1920年生于中国青岛市,从事演员生活已近四十年。曾在《人性的证明》、《吟公主》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为什么不用真名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吗?”
“对于没有身份的人来说,犯不着郑重其事地喊什么大名。所以,想到工地来打听一个人的住址和姓名,简直是笑话。这里谁也不说真心话,谁也不打听别人的事情。”
“雇工的时候,不填写合同吗?”
“合同?他报什么年龄和名字,就填什么。况且,我们又不是‘雇用’,而是‘使用’。”
带班的人谨慎地选择用词,“使用”和“雇用”,虽是一字之差,建筑公司的责任却大不相同。
“‘山’、‘岛’、‘青’三个人,是从哪儿来的?”
“招工的,不,是指导员领来的。详细情况我也不清楚。”
“那个指导员在什么地方?”
“咳,连是哪家的指导员我都不知道。为了汇拢人手,雇用了许许多多指导员哪。再说,指导员也不到我们这种地方来。”
“诸位都是从什么地方被领来的?”太田朝向陆续吃完了饭的工人们问道。到招募他们的地点去,也许能找到指导员。
“大都是山谷。这里山谷来的人最多,也有些是从外地招来的。” “外地指什么地方?”
“外出做工最多的三个地方,秋田、青森,岩手呗!”
“那三个人是什么时候离开这儿的?”
“五月末。我本想让他们再干一阵子,可他们说想回家。我们也没有办法。”
“他们说没说家在什么地方?”
“没特意打听。不过,从口音来看,象是青森县或者岩手县的人。”
“那三个人也是指导员从外地领来的吗?”
“这个,我不清楚,请你问他们吧,或许他们中间有谁是‘山’的好朋友呢。”
带班的人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要问带班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这些,所以,他的这句话,正中太田两人的下怀。可是,工人们谁都记不清楚叫“山”的这个人。而且,来自山谷的工人里,也经常有人起“山”这个假名字。
“带班,您的电话!”
“电话?哪来的?”
“办公室的管事打来的。”
带班的人轻轻咋了咋舌头,又仿佛叮嘱“少说没用的话”似的瞪了工人们一眼,转身朝办公室走去。有个工人趁机低声说:
“警察先生,那个叫‘山’的人,是三个月前在这儿的吧!那时和他一起干活的人,要是现在还在这儿,背定得被折磨死。”
“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了”
“我来十天了。是上了招工头花言巧语的当,从山谷给骗来的,总想找机会逃跑。在这儿干活时间最长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月。”
“‘山’大概是干了两个来月吧。”
“从外地来的人,要比我们干得时间长。他们就是离开这儿,也没有别的地方好去。”
“你们中间,真的没有‘山’在这里的时候就来了的人?”
刑警们越发失望,却不想就此罢休。即使有干活时间较长的人,或许也和带班的人一样,一问三不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