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歌[1](第8/9页)
那鬼说完这几句话之后,就把围巾从桌上拿过来,像先前一样包在头上。斯克掳奇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听到它的上下颚被围巾包拢在一起时,牙齿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壮着胆子,举目又看了一下,只见他这位鬼客笔直地站在他面前,链条在手臂上紧绕密缠着。
这幽灵从他身边倒退着走去;它每向后退一步,窗框就自动向上升高一点。等到它退到窗边时,窗户已经敞开了。它招呼斯克掳奇走过去,斯克掳奇听从了。等他们彼此距离只有两步路了,马利的鬼魂举起手来,警告他不要再走近去。斯克掳奇就站住了。
这与其说是服从,不如说是由于惊异和恐惧;因为,当那鬼举起手来的时候,斯克掳奇就听见空中有一阵嘈杂的声响:断断续续的悲叹声和悔恨声;难以形容的悲戚和自我谴责的哭声。那鬼听了一会儿之后,也加入了这悲伤的挽歌声,并且飘浮到凄冷的黑夜里去了。
斯克掳奇跟到窗户边;他出于好奇心,拼命向窗外望去。
空中充满了幻影,仓皇不安地东飘西荡,一面走一面呜咽着。他们个个都像马利的鬼魂那样,链条缠身;有几个(它们也许是有罪孽的官僚吧)还给绑在一起;却没有一个是自由的。内中有许多在世时是斯克掳奇认识的。他很熟悉其中一个年老的鬼,它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脚踝上挂着一只巨大无比的铁保险箱,它看见下面一家门口有一个抱着婴孩的可怜巴巴的女人,因为自己不能够去帮助她而伤心地哭着。它们大家的苦恼是很明显的:为了要行善,都试图过问人间的事情,只可惜已经永远无能为力了。
这些鬼魂究竟是渐渐消失在雾里,还是被雾笼罩了,他可说不准了。但是它们和它们的幽灵之声一起消失了;于是黑夜又变得同他走回家时一样了。
斯克掳奇关上窗子,去检查那鬼从那儿进来的那道门。门还是双重锁着,跟他自己亲手锁上的时候一样,门闩也没有被人动过。他想说一声“胡闹!”但是说出头一个字就住口不说了。而且,因为刚才情绪激动了一阵子,或是因为白天工作得疲乏了,或是因为瞥见了阴间世界,听到了那鬼的枯燥乏味的谈话,以及时间已经很晚了,使他非常需要休息,因此就衣服也不脱,一直走到床边,倒在床上,立刻睡着了。
[1] 英国旧时风俗,每逢圣诞节,民间歌手挨家挨户去唱圣诞颂歌,以欢颂基督的诞生或有关圣诞的事件。狄更斯把这篇小说称作“散文体的圣诞颂歌”,所以不称“章”而称“节”。
[2] 英国谚语。古老的大门上往往镶有一只大钉,门环叩在上面作响,把它敲得命都没有了。一般都指物,这里指人,是要造成一种虚幻的气氛。
[3] 这“城”不是指整个伦敦城,而只是指城中部旧城区一带,那里是伦敦的金融贸易中心,大银行、公司等集中于此;还有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等。
[4] 触摸得着的棕色空气:这是说空气中的雾太浓了,仿佛已经凝固,可以用手触摸得着。
[5] 年底结账:英国习俗,到了圣诞节,要结算账目,看看收支是否相抵。如有欠债,即应归还,颇似我国农历除夕。
[6] 冬青树枝:冬青是一种常绿树,冬季结红色果实,是圣诞节的象征,多用来作室内装饰。在圣诞前夕的宴会中,最后上有干果的布丁时,就把一根冬青枝插在布丁上,这是传统的风俗,所以斯克掳奇这样讲。
[7] 阁下:这是长辈责备晚辈时的反称。
[8] “看见他外甥……”:原文这句话作者没有完全写出来,下文应该是:“go to the devil first”(“先见魔鬼去”),是骂人“该死”的粗话,一般人都说不出口的,但斯克掳奇却全讲了出来。
[9] 疯人院:原文为Bedlam,即伦敦著名的伯利恒圣玛利亚医院的简称,本是一所修道院,后成为专门收治疯子的精神病院。这里是说他们全疯了。
[10] 恤贫局:由两个以上的教区联合设立,是办理救济贫民事务的机构。习艺所里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意搞得非常艰苦,贫民宁愿干什么都可以,却不愿进习艺所。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奥立佛·退斯特》中有详细的描写。
[11] 踏车:一种梯级形、圆桶形或长带形的木轮踏车,设在监狱内,令犯人终日践踏,旋转不停,作为刑罚。后来不用,改为教犯人习手艺做工。
[12] 济贫法:英国救济贫民的法律,其经费来自纳税人所缴济贫税。斯克掳奇这里的意思是说,既然已经交过税,还要再拿出什么钱呢?狄更斯对于济贫法的改革曾起过很大作用。
[13] 当时伦敦街上,雾大时有许多小孩,手持火把,为马车及行人引路,以博取微酬,称为“火把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