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情(选译)(第5/7页)
但是在法国,更多的人比他们在英国或意大利具有更开明的、更令人愉快、见识更加广博的思想。所以在一八二二年,我国众议院里的论战远远胜过英国议会里的辩论。它也同样说明,为什么当一个英国自由党人游历法兰西时,我们会惊讶地感到他有许多十足的封建思想。
一位罗马艺术家从巴黎写信说:“我在这儿完全不喜欢巴黎。我认为,这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闲暇尽情地去爱。在这里,至少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感情一点一点地形成,一滴一滴地耗尽,直至枯竭。在罗马,日复一日的事件几乎完全没有多大情趣,其外部生活死气沉沉,感受能力积累起来大大有益于各种激情。”
只有在罗马,一位忠实而富有的女人才会感情奔放地突然去拜访另一位只是萍水相逢的女人,并且说出我今天早上无意中听到的这类话语:“啊!亲爱的,不要与法比奥·维特莱齐私通,最好爱上一个拦路的刺客,他能从容而又准确地用短剑刺伤你的心脏,当短剑刺进你的胸膛时,他笑着问道:‘可怜的人儿,刺伤了吗?’”所有这些是刚刚在那位后妻的女儿(一位十五岁的漂亮而机警的姑娘)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
刘阳译
◎葡萄牙修女,指玛丽亚娜·阿尔卡弗拉达(1640—1723)。她在修道院中给夏密里伯爵写了五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了强烈的爱。这些书信一六六九年以译本形式出版,书名为《葡萄牙修女书简》,可能是纪叶拉格(1628—1685)直接用法语写成的。
◎爱洛伊丝(1101—1164):法国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阿贝拉尔(1079—1142)的学生,她和阿贝拉尔热烈相爱,酿成悲剧。他们的书信后整理成《爱洛伊丝和阿贝拉尔的情书》出版。
◎琴托:意大利中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城镇,位于波伦亚西北,雷诺河畔。
◎维塞尔上尉:实际上是司汤达自己。
◎克雷比庸(1707—1777):法国小说家,著有《索德》《心灵歧路》等作品。
◎洛增(1747—1793):公爵,法国军官,著有《回忆录》。
◎杜克洛(1704—1772):法国作家,著有小说和论著,主要作品有《十八世纪风俗考》。
◎马蒙太尔(1723—1772):法国作家,著有《道德故事》《回忆录》等。
◎尚福(1740—1794):法国作家,著有《思想、格言和遗事》《回忆录》等。
◎卡拉奇兄弟:指洛多韦科(1555—1619)及其从弟阿尔果斯丁洛(1557—1602)和阿尼巴尔(1560—1609),三人均为意大利画家,西欧绘画中学院派的创始人。
◎路易(1778—1846):拿破仑三世之父,一八〇六至一八一〇年为荷兰国王。
◎海牙:荷兰最大城市之一,王宫和政府所在地,一七九五至一八一三年为法国统治。
◎蓬·德·维尔和迪德芳夫人在火炉前的一次著名谈话。——原注
◎阿尔菲耶里(1749—1803):意大利悲剧诗人,著有《扫罗》《玛丽·斯图亚特》《弥拉》等。
◎尼禄(37—68):古罗马皇帝、暴君。
◎法国作家萨德(1740—1814)的作品,全名为《于斯汀或美德的不幸》。
◎这本书是从里西奥·维斯康蒂(司汤达化名)意大利稿本上随意翻译的,他是一个高贵的青年,最近在沃尔太拉的住处逝世,就在他突然逝世那天,他允许译者出版他论述爱情的论著,只要能找到一种方法缩减成合适的形式。卡斯太尔·菲奥朗蒂诺(司汤达又一化名)——原注
◎萨尔茨堡:奥地利西北部地名,旅游及冬季运动胜地。
◎如果说,男人并不表现这种特点,那是因为他们不肯牺牲一下羞怯。——原注
◎这说明,生活的同一种微妙只能提供某一时刻的完美幸福,但是具有激情的人的生活方式一天可以变化十次。——原注
◎十七世纪小说家所称的“一见钟情”决定着男主人公及其情人的命运,是一种心灵活动,尽管遭到拙劣作家的各种贬低,依然是本来的现实,它来自执行防卫策略的不可能。一个恋爱的女子发现那么多感情上的幸福,感到掩饰不了,她倦于谨慎,不顾一切全力投入爱的幸福。因此,有怀疑,就不可能有一见钟情。——原注
◎佩皮尼昂:法国城市,东比利牛斯省首府。
◎摘自里西奥的日记。——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