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卡森(第8/25页)
从一开始,她就跟身边的“一般”孩子不一样,她很享受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以至于后来她给自己最爱的主人公也赋予了这样的身份:《心是孤独的猎手》里的米克和《婚礼的成员》里的弗兰淇。她是那种古怪的女孩,男孩们迫于父母对礼节的要求才会答应邀请她跳舞。她的高中同学大多觉得她乖僻。她的裙子和衣服总是有点偏长,当受欢迎的女孩们都穿长筒袜和高跟鞋时,她却总穿脏球鞋和女童子军式的棕色牛津鞋。她小的时候,一些女孩会在她路过时对她扔石头,在她背后大笑,说她“怪异”“怪胎相”“古怪”。所以她后来会强调“怪胎”这个词就没那么奇怪了,这个词在她眼中,不只是身有残疾者的代名词,而且代表了那些拒绝循规蹈矩做事的人。“自然并不反常,枯燥无味才反常。”她在最初发表于《君子》杂志的随笔《开花的梦:写作札记》(“The Flowering Dream:Notes on Writing”)中这样写道,“所有在房间中有心跳、能动、能走的东西,无论它在做什么,对作家来说都是自然而富有人性的。”
在乔治亚哥伦布的生活或许看起来颇受限制且范围狭窄,但卡森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消磨大量的时间,那里极为丰富斑斓,有莫扎特和贝多芬,福罗拜、乔伊斯和勃朗特姐妹,D.H.劳伦斯、尤金[128]、契诃夫、果戈理和托尔斯泰作伴。如米克·凯利一样,她拥有一个外部世界,也有一个内心世界,那是一个她自己构筑的更为隐蔽的世界。我有时会把她想象成我的理想学生。在她未完成的自传《神启与夜之光》(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中,她写道:“大约十一岁的时候,我母亲差我去食品杂货店,我自然带了本书。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29]写的。路上我开始读书,我看得太入迷了,就站在街灯下读,被叫去买晚餐要用的食物时,我又继续读。”后来,她又显然因为花了太多时间读普鲁斯特而被解雇了。
与米克一样,她会花许多时间弹钢琴。她早慧,不用教便自己学会了弹钢琴。1932年,她只有十五岁,便得了风湿热,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卧病在床,她开始思索自己人生中的选择。这是她第一次考虑当作家。她的朋友海伦·杰克逊说,那一年的12月,她去卡森哥伦布的家里探望,卡森告诉她:“海伦,我有重要的事跟你讲。我已经放弃当钢琴演奏家的梦想了。但没关系,我以后要当作家。”
她幼年时代的风湿热其实是误诊,后来治疗失当,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中风,这让她在三十岁时就几乎半身瘫痪。四十岁时,她的身体就毁了。最后那几年,她经受了一连串的复杂手术,目的是缓解她左手、手腕、手肘和腿上的萎缩造成的痉挛,修复碎裂的髋部和手肘,对抗肺炎、严重的心脏病和乳腺癌的反复围攻……然而,尽管有这种种病痛,她还是繁忙依旧,她始终在写作、接受采访。她的第一本书写于青春期的末尾,如果说在这本书里,她可以捕捉到各种感受的精髓,以如此具体的形式刻画痛苦,那么,这部分是因为痛苦就是她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她将它们化为己有,她以这样的方式,更有效地对抗了它们。
[127]蒂姆·波顿(Tim Burton),美国电影导演,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以黑色幽默、独特的视角而著称。代表作有《蝙蝠侠》《大鱼》《剪刀手爱德华》等。
[128]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美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129]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eld),短篇小说家、文化女性主义者、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
8
1937年9月,卢拉·卡森·史密斯二十岁,是年,她嫁给了英俊得堪称耀眼的里夫斯·麦卡勒斯。(“我第一次见他,便为一种纯粹的美所震动,”她后来这样写,“他是我所见的最好看的男子。”)他们是经一位名叫埃德温·皮科克的普通朋友介绍认识的。里夫斯也有当作家的抱负,但他从来没写下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他为耗费如此多光阴照顾妻子、追随妻子而耿耿于怀。婚后第三年,她出版了《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她便引起了一场文学轰动。他们之间是一种谓激烈纠缠、爱恨交加的关系,有婚外情,离婚又复婚,而一切结束于一条同卡森所写的故事一样病态的留言。他们在巴黎附近的巴赫维勒(Bachvillers)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一段时期的美满与热闹之后,忧愁随之而来。1953年夏天,里夫斯突然开始谈论自杀,接着有一天,他就试图在他们果园里的一棵梨树上把自己吊死。树枝因为承受不住重量折断了。据卡森说,她当时的反应是:“拜托,里夫斯,如果你非要自杀,去别处找个地方。看看你对我心爱的梨树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