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序(第12/13页)

故事源远流长——自历史破晓,它们便与我们同在——但它们需要在每一代人中透过新读者的眼睛和经历用新的方式被重新讲述,这些新读者同在一个相同的空间里,在这里,人们看不到政治、宗教、族性或性别的界限——这是一个想象共和国,世上最民主的共和国。每当一个作家被剥夺了演讲的自由,千百万读者也就被剥夺了阅读他的自由,那些他可能告诉我们的事我们便不再能了解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忍受和反抗暴政的诗人的声音会是良知的声音,它提醒着我们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可能有保护我们不受我们自己侵犯的法律,所以也没有一部刑法能够保护文学不受真正的罪恶侵害。”约瑟夫·布罗茨基在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说中这样说:“尽管我们可以谴责对文学的有形镇压——迫害作者,审查内容,焚毁书籍——但说到对书最严重的暴行——不读书,我们也变得无能为力。为这罪过,一个人将付出整个人生作代价;若犯下这罪过的是一个民族,那它将以历史偿付。”

与拉明的对话和后来许多年与其他人的对话启发了这本书的写作,那些人在自己的家中也觉得无家可归,他们随身带着自己的魂魄,同时又以某种方式信仰和依赖着另一个家,那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家。后来与其他读者的对话重塑了我的思想,我喜欢称他们为亲密的陌生人,他们创建了一个隐形的、几乎是密谋似的社会,将他们连在一起的是他们读过的书。这本书是献给他们的。我希望他们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一个家园。

[4]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意大利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著有《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再度觉醒》《若非此时,何时?》等。

[5]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俄裔美籍作家,《洛丽塔》的作者。

[6]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喧哗与骚动》背景是密西西比州。

[7]即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出生于圣保罗。

[8]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出生于纽约,所创作的大多数小说也是关于19世纪的纽约上流社会,著有《纯真年代》《老纽约》《快乐之家》等。

[9]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黑人作家,作品多以黑人和种族歧视为题材,著有《土生子》等;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ison),亦为黑人作家,著有《看不见的人》等。

[10]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硬汉派侦探小说家,著有《长眠不醒》和《漫长的告别》等。

[11]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美国南方小说家,作品多具有南方哥特式风格;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以描写南方生活见长;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

[12]即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法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拉·封丹》与《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世界三大寓言集。

[13]菲尔多西(Ferdowsi),波斯诗人,最主要的作品是民族史诗《列王记》;尼扎米(Nezami),波斯诗人,最主要的作品为长篇叙事诗《五卷诗》。

[14]西塞罗(Cicero),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法学家和演说家;塔西佗(Tacitus),古罗马历史学家。

[15]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6]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计算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

[17]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主持人,其主持的政治讽刺和恶搞新闻节目《每日秀》被中国粉丝亲切地称为《囧司徒每日秀》,该节目在其主持期间共获得19项艾美奖。

[18]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政治讽刺作家、喜剧演员、主持人。主持《科尔伯特报告》,亦主持过《囧司徒每日秀》。

[19]马拉拉是以争取女性受教育权利闻名的“95后”巴基斯坦女孩。

[20]《绿野仙踪》大段引用原文处及人物译名参照陈伯吹译本,为保证行文流畅,有改动。

[21]格林童话中被继母抛弃后来到一所森林里的糖果屋的兄妹俩。

[22]《一千零一夜》中的苏丹新娘。

[23]巴哈伊(Baha’i),由巴哈欧拉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伊朗,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