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揽流光,岁静好,天下……(第2/5页)

霍檀再度行礼:“儿臣谨遵父皇谕令。”

裴业低低笑了笑起来。

这一刻,他是真的很高兴。

这一年他苟延残喘,不是怕死,而是不敢死。

现在,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他也终于到了解脱时候。

后继有人,国朝有望,真是人生之幸。

裴业看着霍檀,眼眸中有着父亲一般的慈爱。

“古有尧舜择贤而君,今日亦然,朕认梵音为子,选其为储君,也不过因贤德二字。”

“梵音,望你不辜负朕之期望,攘内安外,扫清障碍,他日海晏河清,山河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便是你对朕的承诺。”

“你可能做到?”

霍檀朗声道:“儿臣,定践诺。”

裴业终于笑了,他的笑声很虚弱,却让人听了就觉得振奋。

朝臣们终于接受了裴业的安排,行礼之后,异口同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晋王,贺喜晋王。”

景德八年十二月初一,裴业昭告天下,认霍檀为义子,封晋王,任汴京府尹、殿前都点检、振国大将军。

同日,封霍檀生母林绣姑为安国夫人,封霍檀之妻崔云昭为晋王妃,封其姐霍新枝为永宁郡主,其妹霍新柳为永嘉郡主,其幼弟霍成朴为辅国公。

另追封霍檀生父霍展为靖王。

册封圣旨在同一日昭告天下,天下皆知。

就在百姓还来不及欣喜时,次日,第二道圣旨下达。

裴业称自己久病沉痾,无法理政,于十二月八日退位,命晋王霍檀登基为帝。

封帝大典于十二月十日举行。

另改国号为楚,明年正旦伊始,便是建元元年,是霍檀登基为帝后的新时代。

霍檀在民间威望很高,百姓皆信服于他,在经历了一年的战乱和动荡之后,等来了霍檀作为新帝,百姓皆是欢喜。

景德八年这个年关,整个中原腹地皆是欢声笑语,百姓终于能踏实过一个好年。

景德八年十二月初一,圣旨下达之后,霍家人便沐浴更衣,梳妆之后登上马车。

今日又落一场雪。

大雪纷飞,除旧迎新。

马车在大雪中前行,车帘晃动,外面是跪地不起的百姓们。

这一年来的杀戮和动荡,让百姓们本来对未来无望,如今终于能得喘息,自然是欣喜若狂。

崔云昭看着车帘外的雪景,看着尚且不算熟悉的汴京街道,轻轻叹了口气。

从此以后,身份转变,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霍檀坐在她面前,坚定地握着她的手。

两个人的手都很温暖,即便在这天寒地冻里,也没有失去温热。

崔云昭回过神,看向霍檀熟悉的眉眼。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雪中回眸,他似依稀还是曾经少年郎。

成婚那一日,霍檀红衣乌发,俊朗无双。

前世今生交错,眼前人从来都是他。

两人从年少相伴至今,一路风雨走来,相知相伴,风雨同舟。

一见倾心,日久情深,端是相濡以沫。

崔云昭凝望着霍檀,忽然问他:“以后,还是你我?”

霍檀笑了。

他伸出手,摸了摸崔云昭发间的那支熟悉的发簪,道:“从来都只有你我。”

崔云昭看着他熟悉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

霍檀紧紧握着崔云昭的手,听着雪落到马车的声音,一字一顿说:“皎皎,自你我成婚,从陌生至熟悉,从熟悉到相知,多年相伴,早就不分你我。”

“我原不懂情,可如今却什么都懂得。”

“我霍檀喜欢你,心悦你,爱慕你,天下数万万人,唯你才是我情之所钟。”

崔云昭眼底一片湿润。

两人都是行多于言,很少会互诉衷肠,可爱这一字,霍檀却从来都不吝啬。

他爱她,就会时时刻刻告诉她,倾诉自己的思念和喜欢。

崔云昭亦然。

爱本就应该坦诚。

崔云昭回握住霍檀的手,在马车的细微颠簸里,坚定地告诉他:“霍檀,我亦爱慕你。”

说到这里,她倏然笑了一下。

那笑容很美,如若高山上盛开的雪莲,圣洁而美好。

那是最纯粹的,带着芬芳和爱意的笑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之所钟,此生不改。”

两个人交握在一起的手,从来就未曾松开过。

霍檀道:“此生不改。”

马车一路向前,经过朱雀大街,一路直奔朱雀门。

厚重的宫墙隔绝了光阴,在幽深的门道中,天地之间只有一片昏暗。

但很快,马车驶出城墙,再度阳光普照。

崔云昭忽然有所感悟。

她的重生,并非机缘巧合。

这一切都不过是苍天垂怜。

一为天下苍生,二为人间正道,三则为山河无恙,岁年永安。

天命在我,我定不负天。

宫中生活,似乎没有想像中那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