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揽流光,岁静好,天下……(第4/5页)

这一封诏书是他亲笔所写,不用细看,便能通读原文。

“朕之发妻崔氏云昭,厚德承天,坤元合德,昭淑慎雍,辅幼匡正。朕起于微末,生于草芥,唯妻不弃。后逢危难,仁善众生,周济流离,挽博陵灾,兴汴京事。妻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朕荣登大宝,赖其相助,同舟共济……景德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妻崔云昭为皇后,持金册金印,正位中宫,共承宗庙,母仪天下。今威告四海,天下闻之。”2

诏书读完,霍檀亲自把封印交到崔云昭手中,然后扶起了她。

四目相对,两人相视一笑。

后祭祀先祖,告祭天下,等礼成,两人回到御阶之前,一起看向满朝文武。

两人身上皆是厚重礼服,可他们的手,还是一如往昔握在一起。

此时,文武百官三叩九拜,恭贺皇后。

遥遥天际,朝阳突破白云,爬至苍穹之上。

这一刻,碧空如洗,阳光普照。

夫妻并肩而立,霍檀紧紧握着她的手,声音低沉而醇厚。

“恭喜,我的皇后。”

崔云昭浅浅笑了。

“同喜,我的陛下。”

当了帝后,日子似乎一如往常。

除了身边人变多了,日子变忙了,好像同以前没什么不同。

霍檀登基为帝,前朝事务繁忙,要把过去一年积压的政事都处置完,每日都在前朝忙碌。

与此同时,他每日还会抽空去陪太上皇说话,聆听太上皇垂询。

霍檀适合做皇帝,可他并非生来便是皇帝。

当皇帝也要慢慢学,一点点从忙乱的丝线中找出头绪,才能信手拈来,胸怀天下。

在这忙碌之中,建元元年便在晴天灿阳中到来。

正旦这一日,是霍檀和崔云昭最忙碌的日子,四更天,帝后夫妻二人便起身,开始准备祭告天地,先农,祖宗。

先去天坛后去先农坛,最后回到更名后的凌霄宫,祭拜先祖。

奉先殿中,不仅有霍家先祖,也有裴氏先祖。

等祭拜完天地祖宗之后,夫妻二人才会回到太极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朝贺的过程很复杂,从巳时一直到午时都不得停,等待到午膳时分,宫里要开宫宴。

宫宴一直持续两个时辰,大多数时候朝臣都是吃不饱的,崔云昭心思细腻,一早就改了宫宴的菜品,去掉繁缛的冷碟看碟,多上点心热食,让朝臣不至于饿着肚子过节。

宫宴时候,宫中只有丹陛大乐,祥和肃穆,一片欣欣向荣。

待宫宴结束,下午依旧是朝贺。

到了晚时,宫宴就简单一些。

晚点多为点心酒水,等晚点结束,与民同乐之后,朝臣们就能各回各家,好好过个团圆年。

今年亦是如此。

裴业养病,没有出来,只有新帝一家坐在大殿,与文武百官共庆新岁。

待晚点结束,霍檀率先起身,直接道:“去朱雀楼看灯吧。”

崔云昭忙吩咐宫人取来大氅,给林绣姑和弟妹们穿好,然后便跟着霍檀快步出了太极殿。

元月冬日,却非一年中最冷时节。

寒冬腊月刚刚过去,转眼便是春暖花开时。

崔云昭身上吉服厚重,自不觉得冷,霍檀更是年轻气盛,只穿冕服甚至觉得热。

帝后二人走在前面,身后是乌泱泱的朝臣。

霍檀吃了些酒,脸颊微红,眼睛却依旧清明。

他牵着崔云昭的手,两个人一起漫步在朱雀宫门上。

宫门之外,是摆放有各种花灯的朱雀大街。

正旦这日,百姓们拖家带口,皆在朱雀大街上游玩赏景。

从城楼往外看去,整个汴京万家灯火,热闹非凡。

夫妻二人漫步在朱雀宫门上,看着眼前之景,心中皆是喜悦。

有百姓看到俊美的帝后二人,皆跪下行礼,山呼吉祥。

两人谢过百姓,继续前行,一路往灯火阑珊中去。

忽然,天际一道星光闪过。

崔云昭仰头看去,顿时高兴起来:“夫君你看,是北斗七星。”

此时,天际星空闪烁,万里无云。

霍檀笑了:“明日又是晴天。”

说到这里,霍檀脚步微顿,停下来看向崔云昭。

灯火璀璨里,崔云昭眉目如画,静若仙子。

霍檀低下头,轻轻碰了一下崔云昭的额头。

彭的一声,是两个人最喜欢的动作。

霍檀浅浅笑了:“这一条路,感觉同你走过了许多回。”

“或许前世曾走过,或许来世亦会走。”

崔云昭点点头,轻声道:“我们会握着这片星光,一直走下去。”

说罢,她握住霍檀的手,坚定往前走。

远处,孩童们吟唱着动人的童谣。

“揽流光,岁静好,天下安。”

作者有话要说

1皇帝诏书参考明太祖、弘治帝登基诏书。2厚德承天,坤元合德,济朕艰难,同勤开国,这四句参考朱棣册封徐皇后诏书,其余母仪天下之类的都是通用语,还有我自己结合正文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