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前世今生,早就不是同……(第3/5页)

这样一来,裴家军中也是怨声载道,对这位新的家主颇为不满。

裴翊询一没上过战场,二没吃过苦,就这样舒舒服服成了储君,谁能服他?

当裴家军都没有忠心时,裴翊询就很危险了。

他这个孤身的太子,正站在飘摇的风雨里,一个巨浪打来就要被淹没在深海中,再难翻身。

可裴翊询就这点本事吗?

五月底,宁州大旱。

芒种时节,宁州却滴雨未下,百姓叫苦不迭,宁州知府往朝廷连发数道奏折,肯请朝廷赈灾,都被裴翊询留中扣押,没有批复。

宁州隶属西坪,西坪节度使耿重广无法,只得让士兵去西坪以外的苍莽山中搬运溪水,勉强让百姓度日。

然而此时,对赈灾一言不发的朝廷却连下数道诏书,斥责耿重广擅离职守,指挥离开了西坪地界,有不轨之心。

太子殿下要求耿重广立即回京请罪。

耿重广也是封疆大吏,节制一方的人物,他没有接受诏令,依旧我行我素,让士兵对宁州赈灾。

宁州百姓自是对耿重广感恩戴德。

此事再度让裴翊询陷入百姓的议论中,原只汴京百姓偷偷议论,现在就连西坪等地百姓也开始对朝廷愤而不满。

所有的愤怒都加再裴翊询身上,反而于未平的声望达到了最高。

这一个月,霍檀的差事更难做了。

但他对此倒是并不心烦,倒是担忧宁州的干旱。

若是今年春耕不顺,芒种不能成,那到了秋日就会颗粒无收。

百姓靠天吃饭,一年年耕作无间,才能一日三餐,养家糊口。

若因天灾导致人祸,实在令人揪心。

对于此事,霍檀跟崔云昭私下议论时,都认为耿重广做得对。

但裴翊询显然不这么认为。

在几次三番招耿重广不能行之后,裴翊询直接下达圣旨,夺耿重广西坪节度使之职,问罪其在京中的亲眷,冤杀其全家上下六十七口,就连三岁的孩童和耄耋老者都没有放过。

得知此事当晚,霍檀就知道事情不好。

果然,两日后,耿重广得到了这个消息。

当日,他揭竿而起,谋逆造反。

打的便是清君侧的口号。

朝臣不能议论陛下,不能非议储君,那么错的便是储君身边妖言惑众的佞臣和奸妃。

百姓惧怕战争,可到了民不聊生时,百姓反而生起了无数勇气。

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

这一刻,西坪百姓空前团结,全凭耿重广做主。

耿重广造反,意图颠覆朝廷,朝廷必要派兵镇压。

裴家军需要保护陛下太子,不可能出征,于未平则要保护自身,也不肯亲自远赴西坪。

清缴叛军的重任就落在了霍檀身上。

不过虽然于未平不肯出征,裴翊询确也没有放过他,强逼于未平派五千人给霍檀,助其平叛。

六月中,霍檀率三万人离开汴京。

他走那一日,汴京落了好大一场雨。

崔云昭在雨中送别了霍檀,又在大雨里漫步汴京。

这一场雨来得迅猛,来得突兀,也来得恰到时候。

随着汴京这一场雨,周围等州县也陆续开始下雨,一直到宁州一场暴雨袭来,把百姓们的愤怒重新击碎。

落了雨,干旱结束,百姓们可以重新耕作,不用被迫流离失所。

人心顿时就散了。

耿重广身边虽有数万军民拥戴,但西坪从来不是富饶之地,耿重广想要跟霍檀的三万精兵对打,其实没有什么胜算。

就在霍檀在路上时,宁州忽然发生一件大事。

因为天降大雨,拯救百姓,百姓们都很高兴,便在大雨中上山祭拜雨娘娘,然而就在娘娘庙里,百姓们亲眼所见,一块大石从天而降。

那块石头上刻了几个字,百姓们看不懂,但娘娘庙里的道姑却认字。

那上面刻了五个字。

点检做天子。1

这一道谶语被当众读出来,百姓们惊愕当场,随即便不敢声张,立即就把那块石头给埋了。

可流言却如春日的野草,无风自长。

等流言传到汴京时,霍檀已经抵达西坪。

他其实很欣赏耿重广,对他的遭遇多有怜悯,可造反就是造反,没有任何余地。

这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汴京,朝野上下乱成一团,裴翊询得知点检做天子的谶语之后,当庭被激怒,直接在早朝上就对于未平严加质问,逼迫于未平跪地以表忠心。

早朝结束之后,于未平迅速出宫,连夜召集人手,于子夜时分便攻入长信宫。

整个汴京顿时沦入战火之中。

霍檀留下两百亲兵,留亲兵长随季浩守卫定远侯府,上午朝堂震颤之后,已有人前来家中告知,崔云昭立即就让采买所有米粮,关门不出,让亲兵守卫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