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希望苍天眷顾。

九月,为了安抚天下臣民,裴翊询上请皇帝陛下之后,开恩科纳贤。

今年的秋闱确定得有些仓促,许多学子都来不及准备,就已经到了秋闱时节。

不过,这也让一直勤勉读书的学子们拥有更多机会。

在同崔云昭商议之后,崔云霆参加了今年的秋闱。

他已经十六岁了,已经是比崔云昭还要高半个头的少年郎,若是因为种种外因而蹉跎下去,反而会自消志气。

见他意志坚定,崔云昭便笑着同意了,说:“官场的事牵扯不到你身上,你好好考试便好。”

于是,等九月底时,崔云霆带着仆从独自回到了博陵。

对于弟弟,崔云昭倒是不担心他的安慰,只斟酌他今年是否能考中。

不过秋闱还未结束,朝中又发生了大事。

因被西坪撤藩刺激,紧邻幽云十三州的两处藩镇,江安和临泉节度使不知是否是商量好的,先后宣布脱离大周,独自为国。

藩镇造反可是大逆不道,消息传回汴京,裴翊询在早朝时就摔了杯盏。

这位太子殿下性情乖张,暴戾冷血,遇到事情非常容易冲动,只要一个不顺心就要暴怒,听闻有人胆敢造反,简直是火冒三丈,当即就厉声道:“独自为国便是谋逆大罪,不忠不义之辈,自要讨伐。”

他那双狭长的眼眸一一扫过,下面的朝臣们皆垂眸不语。

霍檀亦没有开口。

在朝堂之上,他是最听话的那一个,平日没有一句谏言,似乎从未有自己的想法,只听从朝廷诏令。

所以此刻他不开口,也没有任何人会质疑。

倒是裴翊询的目光在他身上略过,最后看向了殿前兵马司指挥使刘三强和邵翔。

两人被太子殿下如此一看,顿时就冷汗直流,不等他开口,就立即出列跪下。

“臣等愿往。”

这两人都不是老将,皆是裴翊询这半年来提拔上来的心腹。

他们靠逢迎上位,最是知道裴翊询的脾气,此刻若是退拒,下场不会比于未平好多少。

早死晚死都是死,还不如出去搏一搏。

他们这样想,便也这样做了。

果然,见他们很乖顺,裴翊询非常高兴,当即就封两人为讨征使,各自率领两万大军讨征江安和临泉。

事情定下,早朝便也就结束了。

三日后,大军开拔。

犹豫边关战事吃紧,这一次大军行军也很仓促,粮草等辎重都没能跟上,霍檀一连忙碌数日,才最终把后续事宜都办妥,粮草和辎重也全部派出。

等到今年的秋闱结束,边关也传来喜讯。

刘三强还算是稳妥,三场战事赢了两场,暂时没有落于下风,而江安由于路途遥远,邹翔此刻还未到江安地界,还未有结果。

刘三强的险胜让裴翊询很是得意,一连几日都在朝堂上夸赞自己识人有术。

然而好日子还没过多久,邹翔便大败于江安。

他带去的两万人有数千都是曾经于未平的亲兵,一到江安就直接反叛,帐中杀害邹翔,尽数投降江安节度使王敏之。

此番消息再度让裴翊询震怒。

他当即便下令霍檀率领三万大军围剿江安,一定要绞杀王敏之和叛逆士兵,不许放过一人。

五日后,霍檀大军开拔。

今年不过才到十月,霍檀已经第二次出征。

与五月时相比,他再度离开那日是个艳阳天。

碧空如洗,金乌灿灿,金秋时节满地金黄。

崔云昭刚送走霍檀,就迎来了崔云霆。

崔云霆今年的成绩很不错,考中博陵秋闱第三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举人了。

他回到汴京,家中上下都很高兴,还为他举办了异常欢迎宴。

宴会过后,崔云霆特地同崔云昭说:“多谢阿姐多年来的教导。”

崔云昭拍了拍她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

崔云霆便道:“此番考试,回到了崔氏,偶然碰见了大堂姐,苏家家主及夫人也一并回了博陵。”

苏洵和那小关氏也回了博陵?

崔云昭问他两人回去作甚,崔云霆就说:“似乎是有庶务之事,具体没有细问。”

崔云昭把此事记在心里,没有多问。

然而宴会才过去三日,崔云昭就收到了坏消息。

先前邹翔率军急行,带去的大部分粮草都是霍檀筹集,但抵达江安之后由于士兵反叛,所有粮草都送给了王敏之。

霍檀这一次虽然筹集好了路途粮草,也安排好了运粮官,可当他行至半途时,几名同霍檀关系不错的运粮官先后出事。

而汴京的屯粮已经见了底。

一年两场战事,接连派往藩镇剿逆,汴京的屯粮早就捉襟见肘,之前霍檀带走的已经是最后一批。

但朝廷隐瞒了这件事。

裴翊询也佯装不知,对催粮的军报权当没有看见,霍檀想要筹集粮草,竟要靠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