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本钦差要屠了壶里部(第6/8页)

看了李桓一眼,杨一清又道:“况且主动进入草原,看似简单,实则风险极大,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会引发鞑靼与我大明之间的大战,朝堂上下,衮衮诸公,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答应。”

李桓心中明白,杨一清所言乃是事实,若是真的主动出塞挑起战事的话,在朝堂百官眼中,不管结果如何,哪怕是打了胜仗,恐怕也要落得一个擅开边衅的罪名,最终难逃一死。

李桓既然想着出关去寻壶里部的麻烦,自然考虑过这些,所以听了杨一清的话,李桓只是看着杨一清道:“杨大人,李某只问你,可有胆量随李某出关屠了壶里部否?”

说着在杨一清惊讶的目光当中,冷笑道:“至于说到时候朝堂百官会有什么反应,一切皆有李某来承担。”

带着几分自信与张扬,李桓淡淡道:“李某身为钦差大臣,临行之前,陛下曾说过,陕地之事,本钦差有先斩后奏之权。”

杨一清呆了呆,下意识的道:“可是大人,军国大事……”

李桓哈哈大笑道:“军国大事又如何,吾为钦差,同样可一言而决。”

说着李桓肃声盯着杨一清道:“三边总督杨一清听令!”

眼见李桓拿出了钦差大人的姿态与架势来,杨一清深吸一口气,上前躬身道:“杨一清在!”

看着杨一清,李桓缓缓开口道:“杨总督,三日之内,以你最大的能力,可抽调多少精骑随我出关?”

杨一清闻言稍稍沉吟一番道:“若是只限三日,下官全力抽调的话,可抽调五千精骑,十日之内可征调精骑一万。”

李桓眉头一挑,听杨一清这意思,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延绥、甘肃、宁夏三镇能够拿得出手的精锐骑兵也就只有万余,这数量相比三镇明面上十几万大军,的确是少了许多,可是说实话,延绥、甘肃、宁夏三边能够抽调出万余精锐出来,已经是超乎李桓的预料了。

李桓沉声道:“本钦差命你即刻抽调精骑五千,随时听令。”

杨一清肃声道:“下官领命。”

看了杨一清一眼,李桓冲着杨一清拱手道:“李某在这里代延绥百姓谢过杨总督了。”

杨一清闻言连忙摇头道:“李大人言重了,真要说的话,应该是下官这三边总督代延绥百姓谢过李大人才是。”

脸上满是愧疚之色的杨一清向着李桓道:“说来本官身为三边总督,肩负着护佑三边百姓之安危的责任,却是因为下官的疏忽,以至于鞑靼人入寇,劫走粮食,下官有罪啊。”

李桓轻叹道:“大人何罪之有,要说有罪,也是罪在汤氏。”

杨一清摇头道:“本官有失察之罪,此番能随大人出关剿灭壶里部,为我延绥百姓报仇雪恨,到时朝廷若是问罪的话,下官愿与大人共担之。”

不管先前对李桓是什么印象,有什么看法,可是在李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定要率领大军屠了壶里部,为延绥百姓报仇雪恨的情况下,杨一清心中对李桓只有敬意。

这样一个为了百姓,可以不畏生死的人,纵然是再坏,也决然坏不到哪里去,至于李桓杀戮士子、官员,这些在杨一清看来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他身在地方,执掌大权,如何不清楚那些官员、士子的本质如何,李桓所杀之人,必有其取死之道,否则的话,但凡是有任何不该杀之人,朝堂衮衮诸公不抓住机会弄死李桓才怪。

李桓能够好好的活到现在,这就说明李桓没有枉杀一人。

李桓讶异的看了杨一清一眼,嘴角露出几分笑意,如果说杨一清真的不同意的话,他还真的不好越过杨一清调集三边精兵。

就算是最后能够调集人马,恐怕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消息外泄。

不是李桓高呼大明官员的底线,如果说换做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文官坐在这三边总督的位子上的话,李桓敢保证对方绝对不会答应他带领大军杀出关去。

甚至为了破坏李桓的计划,未必不会提前向草原异族通风报信。

这种事情绝对有人做的出。

像杨一清这般愿意配合他的官员不敢说绝无仅有,但是肯定是凤毛麟角一样的存在。

此时杨一清一脸郑重的看着李桓道:“李大人可有什么谋划吗?”

既然答应配合李桓的举动,甚至杨一清还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同李桓一起出关,自然是想要知道李桓有没有谋划。

李桓稍稍沉吟一番看着杨一清道:“具体的谋划还没有,不过既然汤氏同壶里部有勾连,咱们就从汤氏身上找一下看,或许有什么收获呢。”

杨一清微微点了点头。

汤氏

偌大的汤氏府邸此刻却是陷入到了一片混乱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