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96年,清岗,刘湾(第8/17页)

“不用换,我一会儿骑回去还得汗湿。”刘冠超赶着把书包里的书拿出来递给左思安,“笔记我都带来了,你有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我下次回来给你讲。”

左思安呆呆地看着他,没有作声。

“这些是周练跟月考的卷子,我找老师要了一套,等我走了,你试着做做。”

左思安仍旧不说话。

“别担心,我给你补课,下学期你一定能跟上进度,我们都能考上清岗高中。”

她凄凉地笑,终于开了口:“别傻了,我不会回清岗中学了。”

“那怎么行?”刘冠超急了,“你连初中都不读完,以后能做什么?”

梅姨拍拍他的肩膀:“小超,小安的妈妈说已经安排好,让小安回省城继续读师大附中的初三,那也是很好的学校。”

刘冠超怔住,隔了一会儿固执地说:“不管你在哪儿读书,我都得给你补课。”

左思安头一低,没再说什么。

等刘冠超给左思安讲完功课,高翔提议他将自行车放在他的后备厢里,带他回清岗,他摇头谢绝,梅姨瞪他:“这是犯什么倔?小超,让高叔叔带你回去。不然我跟你爸爸讲,你以后就别想偷着跑回来。”

刘冠超不再说什么,坐到车子的后排座位上。高翔开车驶出村子上了公路,问他:“左思安的爸爸还住在那里吗?”

他没得到回答,有些诧异地看后视镜,发现刘冠超正警觉地盯着他,不禁有些无奈:“你觉得我也是坏人?”

刘冠超显然默认了。

“我没恶意,只想找她爸爸谈谈……”

“你不要去打扰左叔叔,他不会愿意再看到你们家人的。”

高翔只得承认,左思安与刘冠超这样年龄的孩子眼里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不可能被当成好人。而且刘冠超说得不无道理,不管他用意如何,他出现在左家任何一个人面前都是一种打扰。

刚一回到清岗县城,刘冠超便要求下车,高翔把车停下说:“我每周都会去刘湾。我把电话号码给你,如果你也想去,征求了你父母同意,给我打电话,我带你过去。”

刘冠超摇头:“不用了。”他连再见也不肯讲,骑上自行车一溜烟跑掉了。

高翔无可奈何,却也佩服这瘦弱的男孩子的韧劲和原则性。

工作和探访差不多占据了高翔所有的时间,他唯一能对女友做的解释是他舅舅意外身故,他需要在每个周末回清岗陪伴外公。他看得出孙若迪充满疑惑与不安,欲言又止,可是他没法儿安抚她了,只想,等这一切结束,生活就可以重回正轨了。

除了左思安。

他马上想到,至少这个女孩子的生活已经永远不可能完全回到正轨。这个念头让他无法释怀。

5 _

在左思安怀孕七个月时,高翔将工作交给父亲高明,住到了刘湾。

刘家两兄弟的房子紧挨在一起,老二带着儿女举家进城,房子空置着,梅姨帮着打扫一下,安排高翔住下。移动信号、有线电视都没有覆盖到刘湾。村里只有一部电话,使用最频繁的人是梅姨,经常有邻村人打来,或者是咨询求医,或者是请她出诊。

冬天进入农闲时节,村民们生活清苦,但都非常知足常乐,并不忙于找赚钱的门道,普遍的娱乐是打麻将、围着火炉嗑瓜子聊天、挤在有电视机的人家看频道有限的电视节目。这些当然都是高翔不可能参与的。

高翔开始体验纯粹的乡村生活,这才发现他所做的准备虽然很多,但心理准备完全不够。他母亲给他备了充足的生活用品,他买了出校门后便无暇看的大部头书,带了音乐CD。可是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久了,过惯忙碌日子,头一次离开车水马龙与响个不停的电话,拥有如此大把的空闲时光可供自由支配,却只觉得无法静下心来。书会看累,CD会听腻,出去散步十几分钟就能穿过整个村子,可讲话的人永远只有一两个,每一分钟都是上一刻的单调重复,他头一次发现时间会这么难以打发。

他主动开车送梅姨去较远的村子出诊,两人在车上闲聊着,梅姨笑道:“头一次享受坐这么好的车子出去给人看病的待遇。”

“这种雨夹雪的天气,骑自行车太辛苦了。”

“习惯了也就没什么。难为你一个城里人被关在这里,我儿子冠文每年过年回来几天就说闷得慌。”

“他在做什么工作?”

“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只能在广东一家电器工厂打工,我猜他以后会留在城里的。这几年各个村子里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少,真不知道以后老年人该怎么办。”

“梅姨你有没有想过回城里?”

她摇头:“城里很好,可是父母已去世,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已经生疏,偶尔探探亲就足够了。那里没人需要我,也没有医院会请我这个半路出家、没经过科班系统训练的人去当医生。我习惯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