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9/16页)

[234]庐墓:古时,父母亡故之后,孝子应在墓旁搭建草棚,守孝三年,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怀念之情。

[235]此处“间”当作“问”。

[236]多闻多见,即通过多看多听、不断思考,少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前言往行,即反思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来培养自己的德性;好古敏求,这是孔子的自称,即喜欢古代的典章制度,并且积极地探究求索;博学审问,即学问广博并且不断地深入探究;温故知新,即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并不断地学习新的事物;博学详说,即学习的内容与范围广博,并且对学习的对象了解详备;好问好察,这是形容舜的智慧,即喜欢探查研究浅近的、常人的话。

[237]《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38]识(zhì):记住。

[239]杨、墨之为仁义:杨即为杨朱,主张为我,是道家的先驱;墨即墨翟,提倡兼爱。

[240]乡愿之乱忠信:《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即指没有确定的原则、四面讨巧的人。

[241]尧、舜、子之之禅让:指古代社会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子之则是战国时燕王哙的相国,后哙效法尧让位于许由的故事,将燕国的政权交予子之。

[242]汤、武、楚项之放伐:商汤征伐夏桀而得天下,武王征伐商纣而得天下,项羽杀义帝而自立为西楚霸王。

[243]周公、莽、操之摄辅:周公在周成王年幼时摄政,待成王成年后还政于成王,成为后世典范;王莽杀害汉平帝,立孺子婴,先摄政,后篡位;曹操讨伐董卓,迎立汉献帝,自任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244]明堂、辟雍、历律、封禅:明堂,古代帝王发布政令、宣传教化的场所;辟雍,周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形如璧环,四面有水;历律,历法与乐律;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旁的梁父山上辟场以祭地称为“禅”。

[245]《吕氏》、汉儒:《吕氏》即《吕氏春秋》,为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纂的书,为杂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有十二纪详述各月气候等的思想与《礼记》中的《月令》篇相吻合。汉儒,指郑玄等人,为儒家经典作注疏。

[246]明堂尚有未毁: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曾向孟子征询是否要毁明堂,孟子认为明堂是有道德而能一统天下的君主的殿堂,要行王政,便不可毁明堂。

[247]幽、厉:周幽王和周厉王,周代的暴君。

[248]文、武、成、康: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文、武、成、康,即周代前四任贤明的君主。

[249]《孟子·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50]武帝肇讲于汉,而武后盛作于唐:汉武帝曾与大臣们议论过立明堂之事,武则天曾毁乾元殿而立明堂。

[251]泮宫:西周时为诸侯子弟设立的学校,建在泮水之旁。

[252]语出《论语·八佾》。

[253]声为律而身为度:以大禹的声音作为音律的标准,以大禹的身长作为尺度的标准。

[254]《论语·泰伯》:“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55]《尚书大传》:“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256]推步占候:推算历法、占卜天象。

[257]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西汉著名文学家。为迎合汉武帝的心意,撰写《封禅文》,受后世讥讽。

[258]拔本塞源:意为拔出树根,堵塞水源,比喻从根本上破坏。

[259]自此段起至篇末,清人陈龙正曾以《拔本塞源论》为名单独刻行,是王阳明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之一。

[260]语出《尚书·大禹谟》。意为道心幽微难明,只有一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261]《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62]朱:即丹朱,尧的儿子,自幼聪慧,但尧认为他“顽凶”“不肖”,故而禅位给舜。

[263]四人都是舜的臣僚:皋陶执掌刑法,夔主管典乐,稷负责农事,契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