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山脉113(第31/45页)

从那些已显衰颓迹象的壁画中,我们找到了严寒将至的一些蛛丝马迹。所到之处,植被日渐稀疏,“旧日支配者”的乡间生活日渐减少。房屋里开始出现了供暖设备,从壁画中可以看出,“旧日支配者”在冬季旅行时都身裹保护性的织物。然后,我们发现在一系列的椭圆形漩涡纹案(在这些晚期的壁画中,连续不断的条状排列被频繁中断)中,越来越多的“旧日支配者”搬迁到距离最近的更温暖栖息地——有的则逃进了远离海岸的海底城市里,有的通过那些已经被掏空的山里纵横交错的石灰石洞穴,爬进附近有热熔水的黑暗深渊里。

到头来,似乎是大部分移民都逃到了城市附近的深渊。之所以会这样,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地区一直就是“旧日支配者”崇拜的圣地,但更确凿的原因可能是,“旧日支配者”可以在这个地方继续利用蜂窝状山脉上那些雄伟的庙宇,同时也可以把广阔的陆地城市当作夏季居住的地方以及连接各个坑洞的基地。为了让新老住所之间的连接更为高效,“旧日支配者”对连接线路进行了梳理和改造,其中包括在古城和黑暗深渊之间开凿许多直接相通的隧道。根据缜密的估算,我们在画的路线图上对这些隧道入口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标注。很显然,至少有两条隧道位于我们可以探测的距离范围之内——这两条隧道都在城市向山的一侧,一条通向距离我们不到四分之一英里的古河道,另一条则位于相反的方向,离我们的距离大约是前一条的两倍。

看样子,在这个深渊里,某些地方也有干燥陆地组成的缓坡海岸,但“旧日支配者”还是把它们的新城市建在水下,原因肯定是水下的温度更加稳定,更加温暖。这片神秘的海洋看上去非常深,这样从地球内部传来的热力就可以确保这里能永久居住下去。这些生物似乎轻而易举地适应了部分时间(当然,最终发展到全部时间)居住在水下的生活,因为它们的腮从来没有退化。很多壁画都描绘了“旧日支配者”是怎样经常拜访生活在别处海底的亲戚的,也描绘了它们是如何经常在大河深处畅游的。对一个早已习惯了南极漫长极夜的种群来说,地下深渊里的黑暗也不会是什么障碍。

尽管晚期的壁画毋庸置疑地出现了势衰的迹象,但确实具有史诗般的特点,因为这些壁画描述了在海底洞穴里建造新城的过程。“旧日支配者”建造城市的方法非常科学,它们从蜂窝般山脉的中心采来不会溶解的岩石,从最近的水下城市请来能工巧匠,依据最好的建筑方案来建造。工匠们随身带来了建筑新城的所有必需品——“修格斯”,从中培育出能搬运巨石的生物和随后为洞穴城市承重的兽类,还有其他原生质物质,用以塑成能发出磷光用来照明的有机体。

最后,一座巨大的城市从幽暗的海底耸立起来,其建筑风格与地面上那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很相似,由于建设过程中使用了精确的数学原理,所以其工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衰颓的迹象。新培育出来的“修格斯”长得极为庞大,并具有非凡的智力,表现为极其迅速地接受和执行命令。它们似乎通过模仿“旧日支配者”的声音跟它们交谈——如果可怜的莱克已经用解剖证明了这一点的话,那应该一种浑厚且富有乐感的笛声。因此,“旧日支配者”更多的是通过口头命令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用催眠暗示,为“修格斯”分配工作。不过,此时的“旧日支配者”仍然能够很好地控制“修格斯”。发出磷光的有机体能够非常高效地提供照明,所以,虽然没有外部世界夜晚中那种常见的极光,但这种磷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失。

虽然此时的艺术和装饰已经出现衰颓的迹象,但“旧日支配者”还在继续从事艺术活动和雕画装饰。它们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衰颓,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已经采取了后来君士坦丁大帝150采取的策略,把雕刻有古老壁画的巨石从陆上城市转移到海底。它们就像那位皇帝一样,在相似的衰颓时期,掠走了希腊和亚洲最好的艺术品,把他的新拜占庭首都装饰得更加富丽堂皇。“旧日支配者”转移带有雕刻巨石的规模还不是很大,无疑是因为它们起初并没有完全抛弃陆上城市。到完全放弃陆上城市的时候——肯定是在极地进入更新世晚期之前——“旧日支配者”对它们业已衰颓的艺术可能还是很满意的——或者已经不再认可更古老的雕刻艺术更出众的价值了。不管怎么说,我们周围这片亘古沉寂的废墟一定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雕塑搬迁,不过,所有最好的雕塑,就像其他可以移动的雕塑一样,都已经被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