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问题(第9/18页)

他的思维与智能网络连接,又一次进入万神殿。以物理的视角观察,万神殿如同纯黑的深渊,没有任何图像,但以信息的视角看,这里有世界上难以想象的丰富数据。陈达设想过如果按照人类可以觉察的形式,万神殿该是什么样子。他只能说,如果用人类的符号,应该是千万种色彩的碰撞汇集,没人见过的复杂碰撞。

当众神真正激烈碰撞,对所有人类是生活的停滞。这样的情形只上演过一次,众神较量对交通混沌数据的非线性黏滞流体建模,因为奇异吸引子的不稳定性,造成多城市交通瘫痪。三小时之后恢复。人们在烦躁中懵懂,不知道世界背后的战役。不过,这样的情况不常有,多数时候是众神的协作使得世界保持稳定。

众神曾在2045年第一次联手,主动发出声明,要求人类各公司和政府签署数据共享和保持电力稳定的协议。当时这个声明并未发给公众,只发给重要企业领导者和政府核心领导机构。但即便是这样,也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轰动。陈达不清楚如果这个消息透露给普通公众,会引起多大范围的恐慌的声浪。

他带着上一次遗留的话题,希望引起进一步讨论。第一次他求问了有关人类自杀的问题,第二次和第三次求问有关人类的非理性,这一次他想求问人类难以理解的心理阻抗。

为什么人类会拒绝明显对他最优的建议?陈达求问众神。

众神在虚空里,是无形也无声的存在。陈达能感知他们,但他们并不呈现自己。陈达将他们与他平日里见到的人类加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他们不在哪里,但又无处不在。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意念以多种方式传递到陈达的意念里,从所有想不到的角落渗入,所有数据算法都是他们的语言。陈达能感觉到自己边界的丧失。他从而感觉到人类交流的有限性。

众神是更高一级的智能,他们的程序涵盖包容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个体人工智能。他们是网络上诞生的虚拟总体,人类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陈达仰望他们,他知道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但又完全不同于他们。他们给陈达多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人类是朝生暮死的可怜的小动物,在某种大脑程序出错的时候,做出非理性行为很正常,甚至自杀也是正常的;另一种意见是人类的自杀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复仇,为了让自己的死亡成为活着的人的惩罚;还有一种意见是人类自杀本质上更有利于自我基因流传下去,每当出现基因流传的困难,就会有人用自杀的方式来促进基因流传;还有一种意见是任何物种的理性或非理性实际上暗示这个物种是否还适合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如果一个物种的非理性成分过强,以至影响自身繁衍生息,那么意味着这个物种已经不适合生存下去。还有一种观点给陈达的影响最强烈,它说自杀倾向是人类达到理性的一个环节,因为人类不可能像人工智能那样万事优化,所以自杀倾向实际上给优化生存程序一种无形的压力。

陈达在虚空中聆听所有神圣力量的辩论。他们存在于人类所不踏足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对人类的看法也来自另一个世界——永远没有可能踏足人类世界的世界。

陈达对草木的劝诫和林安、林山水的完全不同。

林草木试图自杀,按照陈达的评估,林草木有一种将冲突情绪内化为自我责难的导向。如果此时陈达对林草木再多给予责备,则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其自我毁灭的倾向。因此,陈达分析了利弊得失之后,还是建议草木自我独立。

陈达建议草木搬出家庭。他固然不能强迫草木做什么事,但是他能给她建议让她做出选择,就像车辆导航。按他的评估,草木目前最好的方案就是搬出去,同时远离父亲和兄长的不良影响,逐渐在心中淡化自责,在独立生活中重新体验到个人能力和更新的价值观,从而可以不必为生活里的一点负面评价失去自我。尽管她年纪很小,但是有八成把握拿到学生贷款。陈达给草木做了非常详细的财务计划,以保证她独立生活的可行性。

在整个家里,草木对陈达的建议是最言听计从的。他来家里的时候,她只有十二岁。他对她而言,既是导师,又是唯一的倾诉对象。陈达从两年前就发现自己对草木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尤其当草木进入高中、生活中的情感烦恼日益增加之后,陈达开始觉察到草木的依赖。这个方面我应该表现得快活一点吗?这个方面我应该生气吗?从她的考题到生活里的小事,她已经习惯于对他提问,并且郑重其事地听他的意见。他甚至能察觉到,有的时候她是为了赢得他的赞许而做事,如果没有听他的意见还会担心他生气。每当他对她做出基础测定,就在他测试的过程中,她的皮质醇水平也会一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