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以零(第7/7页)

“没问题。”夫妻俩坐在餐桌旁。她故意眺望窗外;这是她即将开始严肃谈话时的习惯。他突然对她要说什么害怕起来。在她完全康复之前,他并不打算告诉她他要离开,而她康复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现在还为时过早。

“我知道我们一直没有明说——”

别,他暗自祈祷,别说出来,请别说。

“——不过,有你守在我身边,我真的十分感激。”

一针见血,卡尔闭上眼睛。谢天谢地,雷内依然望着窗外。情况将变得非常非常糟糕。

她仍然在说,“一直萦绕在我脑际的东西——”她停顿了一下,“丝毫不像我所想象的一切。如果那是常见的抑郁,我知道你会理解的,而且我们可以对付。”

卡尔点了点头。

“可是,情况是这样的,我几乎像一个在证明上帝并不存在的神学家。我并不只是怀有这种担心,而是知道这是事实。这听起来很荒唐吗?”

“不。”

“我无法向你表达这种情感。这曾经是我深信不疑的东西,但现在它却不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我自己证明出来的。”

他张开嘴,想说他完全明白她的意思,他与她有同样的感受。但他没有说出来。因为这种感应将使他们分离,而不是凝聚在一起,所以他不能告诉她。

后记

有一个著名的公式:eπi+1=0。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什么来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让我详细解释一下。

我们最推崇的是这样的小说结尾:出乎意料,却又无可避免。当然,我们也知道,所谓无可避免,其实并不真的是无可避免,只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我们才觉得这种结局无法避免。

再回头看上面那个公式。它才是真正的出乎意料。你很可能会无数次摆弄e、π和i的值,却意识不到其中的机关。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觉得这个公式是无可避免的,它只能这样,这时你就会产生一种敬畏,好像你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对真理。

今后,也许会有人证明数学其实并不具备人们一直相信它具备的一致性,所谓数学的美只是虚幻。在我看来,世间再没有比这更煞风景的事了。

王荣生 译

  1.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数理学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2. 阿尔弗雷德·怀特海(1861-1947),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3. 诺伊曼(1903-1957),美国数学家,对数学逻辑、离子物理以及高速计算机的发展均有贡献。

  4. 大卫·希尔伯特(1862-1943),德国数学家,发展了有关不变量的数学。

  5. 库尔特·哥德尔(1906-1978),生于奥地利的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

  6. 格哈德·根岑(1909-1945),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