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以零(第6/7页)
8
希尔伯特曾经说过:“如果连数学思维都有缺陷,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真理与确定呢?”
8A
雷内暗自纳闷:她自杀未遂会给自己的一生蒙上阴影吗?她把书桌上的论文整理好。从此以后,人们会下意识地把她视为行为反复无常的人吗?她从来没有问过卡尔他是否也有过这种焦虑,也许是因为不愿对他提起当年他自杀的事。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如今,任何见到他的人都会立刻知道他是一个健全的人。
然而,雷内却不能说自己是个健全的人。眼下,她不能理性地讨论数学,而且不敢肯定将来她是否能够恢复理智。现在,如果她的同事见到她,会不会说她已经丧失了数学才华?
做完案头的工作,雷内离开书房,走进起居室。她的形式体系传遍数学界后,将彻底动摇根深蒂固的数学基础,但是只有少数人会受到她这样的影响。大多数人会像法布里希一样,机械地理解她的证明,被它折服,但仅此而已。能同她一样感受深切的只有那些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矛盾,并能够凭直觉感知这种矛盾的人。卡拉汉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心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他会如何对付这个矛盾。
雷内用手指在铺满灰尘的茶几上画了一条曲线。如果是在以前,她可能会确定曲线的参数,分析曲线的一些特点。而现在,这一切似乎都毫无意义了。她的想象力简直崩溃了。
同许多人一样,她以前一直以为数学并不从宇宙那里获得意义,而是赋予宇宙以意义。物理实体无所谓大或者小,无所谓相同或者不相同,它们纯粹是存在。数学是完全独立的,它实际上赋予这些物理实体以语义,提供范畴和关系。它并不描述任何内在的品质,仅仅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
然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数学一旦从物理实体分离出来,就不一致了,而一种形式理论如果不一致,就变得毫无意义。算术是经验主义的,仅此而已,引不起她的任何兴趣。
那么,现在她改行干什么呢?她知道曾经有个人放弃学术研究去卖手工皮革制品。她需要一段时间重新找回自我,而这正是卡尔一直努力帮助她做的。
8B
卡尔的朋友中有两个女人,马琳和安娜,她们俩也是知心好友。几年前,马琳曾经想自杀,她并没有寻求安娜的帮助,而是求助于卡尔。有几次,卡尔和马琳坐在一块儿,通宵达旦,或促膝谈心,或默默相视。卡尔知道安娜一直对他和马琳之间的心灵相通有一点儿嫉妒。他究竟有什么奥妙,能走进马琳的心灵,对此安娜一直感到纳闷。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就是同情与共鸣之间的差异。
卡尔一生不止一次在类似的情况下给予他人安慰。不用说,他为自己能够帮助他人感到高兴,但还不止这个。他觉得替别人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另一个人,这种感觉很好。
迄今为止,他一直有理由认为富有同情心是他的本性。他珍视这一点,觉得自己如果不能与他人产生共鸣就一无是处。可是,现在他却遭遇到他前所未遇的事情,在这件事面前,他平时的本能不起任何作用了。
如果有人在雷内生日那天告诉他,两个月后他就会有这种感觉,那他只会一笑置之。当然,这种事情有可能会在几年后发生,卡尔知道时间的力量。可是两个月?
结婚六年后,卡尔对雷内的爱淡漠了。他憎恶自己有这个想法,但事实是她变了,现在他既不理解她,也不知道如何设身处地替她着想。雷内的理智和情感交织在一块,密不可分,因而她的情感也令他不可捉摸。
随之而起的是自我宽恕的条件反射。他这样想:你不可能要求别人在任何危机中都始终如一地支持你。如果一个人的妻子突然患了精神病,那么她丈夫离开她是一种罪恶,但却是情有可原的。厮守在妻子身边就意味着接受一种不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卡尔绝不谴责这种处境下的任何人。然而,始终存在一个没有提出来的问题:我怎么办?而他的回答始终是:我要待下去。
伪君子。
最糟糕的是,他曾经也有过同样的遭遇。他曾经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曾经折磨过别人的忍耐力,有人始终如一地呵护他。他离开雷内是不可避免的,但那将是一种他永远不可能宽恕的罪恶。
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要数学定理描述现实,它们就不是确定的;只要它们是确定的,就不描述现实。”
9A=9B
卡尔在厨房里剥豆子准备晚餐时,雷内走进来说:“可以和你谈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