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10/13页)
是地幔对流形态变化——幸长想到这儿,不禁吃惊地再次注视着田所博士。
原来如此!那个……发生变化吗?进展迅速吗?要多长时间?
“可是……”田所博士向幸长投去了犀利的目光,“纽卡斯尔大学的兰凯先生从古地磁学的角度再次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时候,就举一个奇怪的事例,说美洲大陆向西移动的大陆漂移现象是在近期——距今仅两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突然发生的。那是个什么学说?你还记得吗?幸长君。”
“记得……” 幸长感到喉头有点刺痛,“是钱德拉塞卡极限……”
“是这样的。在印度裔美籍大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计算。大家再看看地球的剖面图。地球中心在地幔的下面有一个像鸡蛋黄一样的东西,那是地核。现在,这个地核的大小已超过地球直径一半以上,大约有七千公里。但是,地核在诞生初期应该是很小的,随着地球因自身重力而产生的收缩,使其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继而地核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地核的不断增大,其外围的地幔对流状况也会发生改变。最初,比如它是从南极上升,在北极下降形成一个大旋涡,随着地核直径的增大,这个旋涡又从赤道开始向两极分流,使之变小。但这个变化不是连续性的,当地核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旋涡会突然被搅散,生成若干个新的小旋涡。这一点通过钱德拉塞卡的计算得到了证明……”
田所教授指着世界地图的大西洋部分,像辅导孩子似的,用缓慢的语气一句一句地讲解着。
“大约距今两亿年前时,紧紧连在一起的南、北美洲突然与欧洲、非洲呈东西向分离的缘由就在于此。虽然那时大陆移动的痕迹在地质学上还没得到承认,但是,这个时期聚在一起的陆地之所以突然分割成几块,开始向四周漂移,是因为在中生代时期之前,地幔对流的旋涡很大,地幔上漂浮的陆地向一个地方集中,但突然间,旋涡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地幔内生成了许多小的旋涡,于是陆地便被分成几块,开始向四周漂移。这样的解释是成立的……”
田所博士的语调比最初时降低了许多,变得柔和了。
但是,对于听者而言,还是清晰地感到博士的讲话声愈来愈大。室内一片寂静,大家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博士不断张合的嘴角。博士的背后,计算机的灯光不断闪烁,室外呼呼的风声和波浪撞击声渐渐变得大起来。
小野寺发觉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手心已捏出了汗。他条件反射连忙去擦额头,结果也是汗淋淋、滑溜溜的。
是啊……小野寺想。是这个道理呀!
自从小笠原之行第一次见到田野博士以来,今天才终于明白这位像着了迷似的、近乎癫狂的学者,到底是在寻求着什么。博士沉迷其中的那个意象的东西慢慢地显示出了全貌。小野寺也已经大致明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了。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还是没有揭开最后面纱的勇气。他的整个身体变得僵硬,紧张得一身发凉,腋下渗出了汗,不知不觉中,正一步步地向着真相迈进……
那是向着黑沉沉的、让人感到某种巨大恐惧的那个未知真相迈进……
“且说……”田所博士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低声说,“大陆漂移始于两亿年前,其结果是,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替时期,引发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地壳变动从最鼎盛时期到衰退大约在六千万年前;绿色凝灰岩造山运动引发地球史上最为巨大的火山喷发活动到结束大约在二千五百万年前……我们是不是正在迎接一个新的、大地壳变动期?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地球诞生后的四十六亿年历史长河中,地表状态完全重新改变,从海上、陆地的地貌到生物的形态,全部更换一新。这种巨大地壳变动的间隔时间按始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排列顺序渐渐地缩短,而且,不仅是变动与变动的间距在缩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规模也逐渐变大。虽然有人从地球变化的宏观角度对此提出异议……其实,不单是造山运动的规模,气候变化、岩浆岩的特质、生物的进化形态同样如此。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进化的速度是生命诞生后,到生物体形成所花费的时间的平方数。但我认为,地球变化的过程是从地球的核心部至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速度加快,变动的幅度加剧。地球的地貌以及地壳在其变迁、变动的过程中,不是一种简单的、过往周期性的重复,而是将其‘进化’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且……”
“日本列岛附近地幔对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征兆?”片冈忍不住插嘴道,“请告诉我们,日本列岛究竟要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