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第14/21页)

墨索里尼曾大吹大擂自己的军事力量,但从参战一开始就暴露出是虚张声势。因此,当这位泄了气的意大利独裁者和齐亚诺在六月十七日晚上乘火车去同希特勒会商对法停战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沉郁的。

(齐亚诺在日记里写道)墨索里尼颇为不满。突如其来的和谈,使他感到不安。在旅途中,我们作了详细的谈话,以便弄清与法停战要提出哪些条件。领袖——想占领整个法国领土,要求法国舰队投降。但他知道,他的意见只能有参考的价值。战争是希特勒赢得的,意大利并没有参加任何积极的军事行动。有最后决定权的只有希特勒一个人。这当然会使墨索里尼感到忧郁不安。当他门在慕尼黑元首府里与希特勒进行会谈的时候,元首的「最后决定」相当温和,使意大利人感到特别惊讶。这个官邸正是不到两年以前张伯伦和达拉第就捷克问题对这两个独裁者妥协的地方。德国方面关于这次会谈的秘密备忘录清楚表明:希待勒认定,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让法国舰队落到英国的手里。他还担心法国政府逃到北非或伦敦去继续战斗。由于这个理由,停战条件——最后的和平条件,也许又当别论——一定得温和一点,要能保持「一个在法国本上行使职权的政府」,并且使「法国舰队中立化」。他断然拒绝了墨索里尼关于由意大利占领包括上伦(法国在地中海的一个重要海军基地,绝大多数舰只都集中在那里)和马赛在内的罗尼河流域并使科西嘉、突尼斯和吉布提解除武装的要求。上述最后一个城市,是通往意大利侵占的埃塞俄比亚的门户,据德国方面的文件透露,这是齐亚诺「低声」提出来的。

齐亚诺发现,甚至好斗成性的里宾侍洛甫,也「异常温和而沉静,并且主张和平」。这位女婿写道,墨索里尼「感到非常难为情」。

他觉得自己扮演的是二等角色——领袖实在担心和平时刻的日益迫近,并且担心他再度失去他平生未能实现的美梦:战场上的光荣。

墨索里尼甚至没有能使希特勒同意他参加与法国进行的停战谈判。元首并不想在一个历史上富有盛名的地点(他不把地名告知他的朋友),与这个迟到的伙伴分享他的胜利。但他答应墨索里尼,在法国和意大利也签订一个停战条约以前,他和法国之间的停战条约将不生效。

墨索里尼灰心丧气地离开了慕尼黑,但齐亚诺对于希特勒的一个方面,却得到非常好的印象。他在日记中清楚指出,这个方面是他从来没有看到或想到的。

(他们回到罗马以后,他在日记里写道)从他(希特勒)所说的一切看来,他显然要想早日结束战争。希特勒现在是一个赢得了一大笔钱的赌徒,他想从桌边站起来,不再冒险了。今天他的话说得谨慎而聪明,在获得这样大的胜利以后能够这样,这实在是令人惊异的。我这个人是不能说对他有特别好感的,但今天我确实佩服他。



九 贡比臬的第二次停战

那年六月,我随德国军队进入巴黎。在这个富丽堂皇的首都,六月总是最可爱的一个月分,但如今却是一片惊慌。六月十九日,我获悉希特勒将在什么地方提出停战条件。停战是贝当在两天以前提出要求的。这个地方就是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贡比臬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希特勒将在这儿报仇雪耻,因为这个地方本身会增加他报仇雪耻的甜美滋味。他想出这个主意是在五月二十日,即在西线发动总攻势仅仅十天以后,也就是德国坦克打到阿布维尔的那一天。约德尔在那天的日记上写道:「元首正在草拟和约——初步谈判将在贡比臬森林中进行。」六月十九日傍晚,我驱车到贡比臬,看见德国工兵正在拆毁还保存着福煦元帅的旧卧车的博物馆的墙壁,一九一八年的停战条约就是在那个车厢里签订的。我离开的时候,德国工兵已经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空地中间的轨道上。他们说,这就是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上午五时德国的使节遵照福煦的命令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确实地点。

六月二十一日下午,我站在贡比臬森林的边上,观看了希特勒的最新的和最大的胜利的场面。这种场面,我由于工作关系,在最近几年扰攘的岁月里已经见过多次了。这是我所能记得的法国的最美丽的一个夏日。六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壮丽的树木——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小小的圆形空地的林荫道上。下午三时十五分工,希特勒乘着他的曼赛德斯牌汽车来了。同行的有戈林、勃劳希契、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他们都身穿各种各样的制服。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戈林,手里还拿着他的陆军元帅节杖。他们在离空地大约二百码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车。雕像用德国军旗覆盖着,为的是不让元首看到那把大剑(不过我因以前来参观过,所以还记得)。那是一把一九一八年获得胜利的盟国的大剑,插在一只有气无力的鹰身上,这鹰代表霍亨佐仑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向纪念碑投了一瞥,继续大踏步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