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17/24页)

但是八月二十九日那天晚上,汉德逊还没有看得这样明了。他一面草拟拍给伦敦的报告他同希特勒会昭情况的电报,一面把波兰大使请到他的大使馆来。他把德国的照会以及他本人和希特勒的谈话统统告诉了波兰大使。根据他自己的记述,他「竭力使对方明白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我请他为了波兰本身利益着想,敦促他的政府立即指派一名代表出席建议中的谈判」。但是在伦敦外交部里,头脑则比较清醒。哈利法克斯在仔细估量了德国的答复以及汉德逊关于同希特勒会晤的报告之后,于八月二十九日清晨二时电告这位大使说,英国虽将慎重考虑德国的照会,但「要我们今天就在柏林变出一个波兰代表来显然是无理的,德国政府不应当作这种指望」。这时候,外交家和外交部的官员们都日以继夜地忙个不停,汉德逊在清晨四点三十分就把这个电报送到了威廉街。

八月三十日这一天,他又传达了四份伦敦的来电。一份是张伯伦给希特勒的私人短简,告诉他英国政府正在「紧急」考虑德国的复照,将在当天下午较晚的时候作出回答。在此之前,这位首相要求德国政府避免边境冲突,他说他已经向波兰政府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至于其他方面,他说「在目前的意见交换中,英德之间表现出互相谅解的愿望,是值得欢迎的」。第二份是哈利法克斯的一封内容类似的信。第三份是英国外交大臣致德国政府的照会,说英国政府接到关于德国人在波兰境内进行破坏的报告,并要求德国人停止这类活动。第四份是哈利法克斯于下午六点五十分发来的电报,其中反映出英国外交部和英国驻柏林大使的态度都在趋于强硬。

汉德逊经过进一步的考虑之后,曾在这一天早一些时候给伦敦拍去了一份电报。

一方面我仍然主张,波兰政府应该作出最后的努力,直接同希特勒建立联系,即使仅仅是让全世界知道他们准备为了维护和平而作出牺牲,也应当如此;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来,我们从德国的答复中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结论:希特勒已经拿定主意,如果可能,就以所谓和平而公正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不可能,就诉诸武力。

到这时候,甚至连汉德逊也对另一次慕尼黑式的妥协没有胃口了。至于波兰人,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给自己搞这样一种妥协。八月三十日那天上午十点,英国驻华沙大使电告哈利法克斯,他确信「不可能说服波兰政府派贝克先生或任何其他代表立即前往柏林,在希特勒建议的基础上讨论解决办法。他们宁愿战斗而死,也不愿接受这样的羞辱,特别是已经有了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奥地利的前车之鉴」。他指出,如果是「在平等基础上」的谈判,就应当在某个中立国家举行。

哈利法克斯的强硬态度得到驻柏林和驻华沙大使的支持之后,就给汉德逊发了一个电报,说明英国政府不能「劝使」波兰人按照希特勒的要求派遣全权代表前往柏林。这位外交大臣说:「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你是否能够(哈利法克斯补充说)向德国政府建议,请他们在建议拟好之后按照正常程序为见波兰大使,把廷议交给他转呈华沙,并征询关于进行谈判的意见。对希特勒最后那次照会,英国政府已经答应提出答复,这个复照于八月三十-三十一日午夜由汉德逊交给了里宾特洛甫。接着就开始了一次场面非常紧张激烈的会谈,当时唯一在场的施密特博士后来说:这是「我当二十三年翻译以来所参与的一次最激烈的会谈」。

「我必须告诉您,」事后那位大使马上就电告哈利法克斯说,「在这次不愉快的会晤中,里宾特洛甫整个态度完全模仿希特勒的最恶劣的表现。」汉德逊在三个星期以后写的《最后的报告》中,迫述那位德国外交部长当时「深怀敌意,我每转达一段话,他的敌意态度就随之强烈一步。他情绪极其激动,不断地从椅子上跳起来,问我的话说完了没有。我就不断地回答他说:『还没有完』」。据施密特博士说,汉德逊也从自己的椅子上站起来。那位唯一的目击者说,有一次两个人都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彼此怒目相视,其气势之凶,使这位德国翻译官生怕他们会动起手来。

但是对历史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位德国外交部长与英王陛下政府驻柏林大使八月三十-三十一日午夜会晤中的这个滑稽场面,而是在这次暴风雨式的会见中的一件事,这件事是希特勒这场骗局中的最后一着诡计,终于使汉德逊在第三帝国的真面目上受到了全面的事实教育,虽然为时已晚。

原来里宾特洛甫对英国的照会几乎连看都不看一眼,他也根本不听汉德逊的解释。当汉德逊鼓起勇气,问起希特勒在上一份照会中答应向英国提出的德国与波兰和解的建议时,里宾特洛甫以轻蔑的口吻驳斥他说,既然到了半夜还不见波兰特使来到,现在已经太晚了。不过,德国人已经把建议拟好了,说罢里宾特洛甫就开始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