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19/24页)
但是达勒鲁斯,就像在柏林的汉德逊一样,还在继续努力。他给柏林的戈林打了电话,建议波兰和德国的代表「在德国境外」会晤,对方给他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希特勒在柏林」,因此会谈必须在柏林举行。
于是这位瑞典中间人这次飞行算是白跑了一趟。他于半夜回到了柏林,应当说,在柏林他又得到了一个可以多少帮些忙的机会。他在午夜十二点半钟来到戈林的总部,发现那位空军统帅兴致又特别好。戈林说,元首刚刚把他对波兰提出的「民主、公平而且切实可行的建议」让里宾特洛甫转交给汉德逊。在唐宁街会谈之后,达勒鲁斯好像清醒了一点,他于是打电话给英国大使馆的福比斯查询这事,这才知道里宾特洛甫念那个建议的时候是「稀里胡涂」地飞快念过去的,汉德逊没有能够完全听清,而且这位大使要一份原文也遭到了拒绝。据达勒鲁斯说,他当时曾对戈林说,这绝不是「对待像大不列颠这样一个帝国的大使」所应有的态度,他要求这位元帅准许他把十六条建议的内容(戈林手里正有一个副本)用电话告诉英国大使馆。戈林略微踌躇了一下就同意了。
就这样,由于一个无名瑞典商人的劝说,在那位空军元帅的默许下,终于瞒过了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让英国方面知道了德国给波兰的「建议」。这位元帅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决不是不聪明的,也并非毫无经验,这时也许已经比元首和他那位善于奉承的外交部长先一步看出了,把这个秘密终于透露给英国人可能得到什么好处。
为了加倍可靠地使汉德逊知道这个建议的准确内容,戈林又于八月三十一日星期四上午十点打发达勒鲁斯把一份十六条建议的打字副本送到英国大使馆去。汉德逊仍在想办法说服波兰大使同德国人建立「所希望的接触」,上午八点,他又一次催促利普斯基(这回用的是电话),警告他如果波兰到了中午还不采取行动,战争就要爆发了。达勒鲁斯带着德国建议来到大使馆不久,汉德逊就打发他同福比斯一道到波兰大使馆去。利普斯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达勒鲁斯这样一个人,见到这个瑞典人时有点莫名其妙。利普斯基这时候就像柏林大多数重要的外交官一样紧张不堪,疲于奔命。因此当达勒鲁斯催他立刻到戈林那里去接受元首的建议时,他不耐烦了。他请那位瑞典人到隔壁屋里去向他的秘书口授那十六条建议,然后抱怨福比斯不该到了这个时候还把一个「陌生人」扯到这么重大的问题中来。这位受到打扰的波兰大使一定为了汉德逊对他和他的政府施加压力,要他们立即以刚才偷偷地通过非正式途径送来的那份建议为基础进行谈判而感到很不高兴;但是这位英国大使又重复前一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说觉得这个建议「总的来说,还不算太不合理」。他不知道汉德逊的看法并未得到唐宁街的认可。他只知道自己不打算接受一个来历不明的瑞典人的劝告,尽管这个人是英国大使打发来的;同时他也不打算到戈林那里去接受希特勒的「建议」,即使他被授权这样做他也不愿意,何况他并没有这种权力。
五 最后一天的和平日子
英法政府自以为已使德国人和波兰人同意进行直接谈判之后,尽管它们对希特勒深为怀疑,但还是集中力量为实现这一谈判而努力。在这项活动中,英国走在头里,法国则在柏林,特别是在华沙从外交上予以支持。虽然英国人没有劝波兰人接受希特勒的最后通碟,在八月三十日派一个全权特使到柏林去(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要求,正如哈利法克斯在给汉德逊的电报中所指出的,是「完全不合理的」),但是他们却敦促贝克上校宣布准备「毫不迟延地」同柏林举行谈判。这就是哈利法克斯在八月三十日深夜拍给驻华沙大使的那封电报的大意。根据这份电报,肯纳德须把汉德逊准备提交给里宾特洛甫的英国照会的内容告诉贝克,向他保证英国将忠于对波兰的义务,但是强调波兰必须同意立刻和德国举行直接谈判的重要性。哈利法克斯的电报说:从德国内部形势和国际舆论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至为重要的是,只要德国政府表示准备谈判,就不应该让他们有机会把引起冲突的罪责推在波兰身上。
肯纳德于半夜访晤了贝克,这位波兰外长答应在请示他的政府以后在八月三十一日中午再给他一个「慎重的答复」。英国外交部于上午八时收到了肯纳德叙述这次会见的报告,哈利法克斯对此并不十分满意。中午时分——这已经是八月的最末一天了——他又打电报给肯纳德,叫他「偕同」驻在华沙的法国同事(法国驻波兰大使利昂·诺尔)一起去提醒波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