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16/24页)
那时终于有点醒悟过来的尼维尔·汉德逊爵士并不那么相信。据他的客人说,他告诉他的客人,希特勒的话一句也信不得,达勒鲁斯的朋友赫尔曼·戈林也是一样,他曾经对这位大使说过「无数次」谎话。汉德逊认为,希特勒正在玩弄一套背信弃义的把戏。
但是,那位瑞典人当时正处于事件中心,汉德逊没法让他改变看法。他的醒悟甚至比汉德逊还要晚。他为了加一层保障,不使自己劳碌奔波的成果受到那位大使难以理解的悲观情绪的破坏,在黄昏七点十分的时候又打了一个电话,叫英国外交部给哈利法克斯留一个口信,告诉他「德国的答复中不会有什么困难」。不过这位瑞典人劝英国政府叫波兰人的「行为必须得体」。
五分钟以后,即八月二十九日晚上七点十五分,汉德逊到总理府去取元首的正式答复。事情马上就清楚了,戈林和他的瑞典朋友空欢喜了一场。在这次会见时,据这位大使事后立刻给哈利法克斯的报告,「双方争吵得非常激烈,希特勒先生远不如昨天讲道理。」
德国的正式书面照会重申了德国希望同大不列颠友好的愿望,但强调指出,「不能牺牲德国的根本利益来换取这种友谊」。接着照会上就长篇大论地重弹老调,指责波兰人的过错,波兰人的挑衅和「上天难容的野蛮虐待行为」,然后才破天荒第一次用书面正式提出希特勒的要求:归还但泽和走廊,保护波兰境内的日耳曼人。照会接着又说,要消除「目前这种状况,不能再拖多少日子,更谈不上再拖几星期,恐怕只能有几小时的时间」。照会接着说,德国不能再同意英国的看法,认为通过同波兰的直接谈判可以取得解决办法。不过,「完全」为了让英国政府感到满意,为了维护英德友谊,德国准备「接受英国的建议,同波兰进行直接谈判」。「如果重新划分波兰领土」,德国政府未经苏联同意是不能给予任何保证的。(英国政府当然不知道德苏条约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照会宣布,「至于其他方面,德国政府在提出这些建议时绝对无意触犯波兰根本利益或对独立的波兰国家的存在表示异议」。
接着,到最后,来了圈套:
因此,德国政府接受英国政府的建议,同意由英国出面斡旋,请波兰派遣一位全权特使前往柏林。本政府指望该特使子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日星期三到达。
德国政府将立即拟出一个自己所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并且愿意在可能办到的情形下将该方案在波兰谈判代表到达之前交给英国政府。
汉德逊阅读照会的时候,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一声不响地在一旁看着他。最后他看到了德国期望波兰全权特使于第二天到达的那一段。「这口气听来像最后通牒,」他说。但是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矢口否认。他们说,他们只是想强调指出,「当两国充分动员的军队已在严阵对峙的时候,时机是多么紧迫」。
这位大使无疑还记得希特勒给予许士尼格和哈查的接待,因而问他,如果波兰全权代表来了,是否会受到「良好的接待」,磋商是否能「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那当然。」希特勒回答说。
接着在某一点上由于希特勒提出了一个「毫没来由」的指责(汉德逊语),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舌战。希特勒的指责是这位大使对于有多少日耳曼人在波兰遭到屠杀的问题「一点儿也不在乎」。汉德逊说,他对于这一点立刻作了「激烈的驳斥」。「
「那天晚上我从德国总理府出来时,心里充满了最阴黯的不祥之感。」汉德逊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追述,不过他在当晚发给伦敦的电报中似乎没有提到这一点。在谈话中,希特勒曾经对他说:「我的士兵在问我,『打还是不打?』」他们已经错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不能再损失一个星期了,「因为波兰的雨季将有利于他们的敌人」。
虽然如此,从这位大使的正式报告和他后来写的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他还不太明白希特勒这个圈套的用意所在;直到第二天,当希特勒又扔出一个圈套时,汉德逊才识破了他的诡计。这位独裁者的把戏从他的正式照会中来看是昭然若揭的。他在八月二十九日晚上要求参加谈判的波兰全权特使在第二天就在柏林出现。毫无疑问,他是打算用对待奥地利总理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那一套办法在类似的情况下来对待波兰的特使。如果波兰人像他所确信的那样,不赶紧帕特使前来柏林,或者即使派来了谈判代表而又拒绝接受希特勒的条款的话,他就可以把拒绝「和平解决」的罪名加在波兰头上,这样就可以诱使英法在波兰受到攻击时不予援助,这个圈套很幼稚,但是却简单而又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