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14/24页)

这位默默无闻的瑞典商人作为欧洲两个头号强国政府的谈判中间人,地位已经非常重要,所以据他自己说,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曾向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建议,「他们应该让汉德逊在伦敦等到星期一(第二天),以便他们在听到希特勒对英国立场的反应之后再作答复」。

那么,什么是达勒鲁斯要对希特勒阐明的英国立场呢?关于这个问题,双方说法有些混乱。根据哈利法克斯的概略记录,他给达勒鲁斯的口头指示中所表示的英国立场仅仅是:

一、庄严保证谋求G.(德国)与Gt.B.(英国)之间充分谅解的愿望(缩写字母是哈利法克斯原来用的)。没有一个政府成员不是如此想法。二、Gt.B.有责任履行自己对波兰的义务。三、德波争端应当和平解决。

但是根据达勒鲁斯的说法来看,英国政府托他转达的非正式答复却更为全面:

自然,第六点,关于保卫英帝国的建议遭到了拒绝。同样,只要德国还处于动员状态之中,他们就不能讨论殖民地问题。关于波兰边界,他们主张由五大国来保证。关于走廊,他们建议立即同波兰举行谈判。至于(希特勒建议的)第一点,英国在原则上愿意同德国达成一项协定星期日晚上达勒鲁斯飞返柏林,将近午夜时见到了戈林。那位元帅认为英国的答复不是「很令人满意」,但于半夜谒见了希特勒以后,戈林在深夜一点钟的时候打了一个电话给住在旅馆里的达勒鲁斯,对他说,如果汉德逊星期一晚上带来的正式答复与他所说的一致的话,总理准备「接受英国的立场」。

戈林很高兴,达勒鲁斯当然更高兴。这个瑞典人在半夜二点钟叫醒了英国大使馆的参赞乔治·奥吉尔维·福比斯爵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达勒鲁斯不仅转达了这个消息,由于至少他自以为他当时已经处在那种能说话的地位,所以他还对英国政府提供了意见,告诉他们在正式答复中应当说些什么。达勒鲁斯强调说,汉德逊在八月二十八日这天带来的那份复照应当保证英国将说服波兰同德国立即举行直接谈判。

达勒鲁斯刚从戈林办公室里来过电话(后来福比斯在八月二十八日的一份电报中这样说),他认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是极端重要的。

一、英国政府给希特勒的答复绝不能提及罗斯福的计划。

二、希特勒怀疑波兰人恐将设法规避谈判。因此答复中应该明确说明,已经竭力劝说波兰人立即同德国进行接触和举行谈判。

这时这个已满怀信心的瑞典人,在整个这一天里不仅接二连三地向福比斯提供意见(福比斯都用电报如实地转给了伦敦),而且还亲自打电话给英国外交部,向哈利法克斯转去进一步的建议。

在世界历史的这个危急关头,这位临时客串的瑞典外交家的确成了柏林同伦敦之间的枢纽人物。哈利法克斯一方面从柏林的英国大使馆、另一方面从达勒鲁斯本人打给外交部的电话中知道了这个瑞典人的紧急意见以后,就在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两点钟的时候用电报通知英国驻华沙大使霍华德·肯纳德爵士,要他「立刻」去见波兰外交部长贝克,促使后者授权英国政府通知希特勒,「波兰准备同德国立即开始直接磋商」。哈利法克斯急不可待。他想要把波兰方面授权英国这么做一点列入汉德逊等着在当天带回柏林向希特勒提出的正式复文中。他叫他的驻华沙大使尽快把贝克的答复用电话向他报告。傍晚,贝克根据要求同意授权,这一点马上就列入了英国的复照中。汉德逊于八月二十八日晚间带着这个复照返回柏林,到达总理府时党卫队仪仗队举枪击鼓致敬,这种表面上的外交礼貌直到最后一分钟还维持着。然后他被带到希特勒面前,这时是夜间十点三十分,他把复文的德文译本交给了希特勒。这位总理立刻就打开来看。

照会说,英国政府「完全赞同」他的主张,认为「首先」必须解决德波之间的分歧。「可是,」照会接着说,「一切问题取决于解决办法的性质以及达成解决的方式。」照会指出,关于这一点,德国总理一直「避而不谈」。希特勒「保证」英帝国存在的建议被婉言谢绝了。英国政府「不能为了许给大不列颠的任何利益而同意采取一种使曾经得到大不列颠保证的一个国家的独立受到危害的解决办法」。

这一保证必须信守,但是德国总理不可因为英国政府「一丝不苟」恪守本身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就认为不盼望问题获得公平解决。

因此,下一步骤应该是开始进行德波两国政府之间的直接磋商,其基础是——维护波兰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并争取国际上来保证这一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