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第16/18页)

张伯伦是首先看到希特勒有伟大前途、因而也看到德国人(如果他们追随希特勒的话)有新的机会的德国知识分子之一。希特勒在一九二三年在拜罗伊特见过他,当时张伯伦虽然身患重病,半身不遂,而且德国的战败和霍亨佐伦帝国的覆亡——这是他一切希望和预言的崩溃!——使他感到心灰意冷,但是这个夸夸其谈的年轻奥地利人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你有伟大的事业要完成,」他在第二天写信给希特勒说,「——我对日耳曼主义的信念从未有片刻的动摇,虽然我承认,我的希望曾处于低潮。你在顷刻之间却改变了我的精神状态。在德国最迫切需要的时刻,它诞生了一个希特勒,这就证明了它的生命力;他所产生的感召力量也是如此;因为这两件东西——人格力量和感召力量——是密切不可分的——愿上帝保佑你!」

当时阿道夫·希特勒留着卓别麟式的小胡子,加上他的无赖作风,他的强暴粗野的极端行为,大多数德国人都把他当作笑话看待。他当时没有几个拥护他的人。但是他的性格中的催眠般的吸引力在这个年老多病的哲学家身上却起了奇迹般的作用,恢复了他对他志愿归化的民族的信心。张伯伦加入了襁褓时期的纳粹党,只要健康许可,还为它的没有什么销路的出版物写文章。一九二四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把当时还关在监狱里的希特勒捧为上帝派来领导德国人民的。命运招呼过威廉二世,但是他失败了;现在命运又在招呼希特勒了。一九二五年九月五日纳粹党的《人民观察家报》以五栏篇幅刊登贺辞,庆祝这个杰出的英国人的七十岁生日,把他的《十九世纪的基础》捧为「纳粹运动的福音书」,他在一年零四个月后即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一日进棺材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希望,认为他所宣传和预言的东西在这个德国的新救世主的非凡的领导下还是能够实现的。

在张伯伦的葬仪上,除了不能回德国的威廉二世派了一位亲王为代表以外,希特勒是唯一的社会名流。《人民观察家报》在报导这个英国人的死讯时说,德国人民失掉了「一位伟大的武器制造者,他所制造的武器在我们时代里还没有充分应用」。在一九二七年黯淡的一月里,当纳粹党处在最倒霉的时候,这个半身不遂的垂死老人无法料到——甚至希特勒本人或者德国的任何别人都无法料到,不久之后,这个归化的英国人所制造的武器很快就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且带来了可怕的后果。

但是,阿道夫·希特勒在这些日子里,甚至在此以前,对于他个人在地球上的使命就有着一种神秘的使命感。「在千百万个人中间——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他在《我的奋斗》中(着重体是他自己用的)写道,「他有着无容置疑的力量,能够在摇摆不定的广大群众的思想世界中,形成花岗石般的原则,并且为了这些原则的唯一正确性而进行斗争,直到在自由的思想世界的起伏的波浪中,出现一块信念和意志完全一致的坚固岩石。」

他使读者一点也不怀疑,他已经以那一个人自居。《我的奋斗》中不乏一些短小的片断,论述天才人物的作用,这种人物是上帝挑选出来领导伟大的国家的人民摆脱他们的困难、取得进一步伟大成就的,虽然他们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了解他或者知道他的价值。读者知道希特勒这段话指的是他自己和他当时的处境。他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满有把握的,但是这还没有得到世人的公认,天才人物的命运往往如此——特别在开始的时候。「几乎总是需要一些刺激的因素才能使天才人物登场,」他说,「那时世界上还不肯承认他,不愿意相信这个表面上与世人并无二致的人物竟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在人类的每一个杰出儿子身上,这种事情总是一再重演的——天才的火星,」他宣称,「在真正有创造性的人诞生之时起就存在于他的脑袋中。真正的天才总是先天的,从来不需要培养,更谈不上学习了。」

特别是——他认为——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是实际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结合。「在人类历史上,每隔一个很长时间,偶尔有这样的情况:政治家与理论家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越紧密,政治家工作所遇到的障碍也就越大。他不再为普通店主所了解的生活必需品而努力,而是为只有极少数人所了解的目标而努力。因此,他的一生就充满了爱与恨的矛盾。不了解他的现代人反对他,后代子孙——他也为他们工作——则承认他,二者发生了矛盾。因为一个人的工作对将来越有伟大意义,现代的人就越不能了解;他的斗争也就越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