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第18/18页)

可是阿道夫·希特勒却并不这样看。他不是个轻易气馁的人。而且他也知道如何等待时机。一九二五年冬季几个月里,他在慕尼黑提尔契街四十一号顶层一套两小间的公寓里,重理旧业,夏天来了以后,他到伯希特斯加登山上的上萨尔斯堡的旅舍中去消夏,他抚今追昔,不久以前的牢狱之灾和目前的时运晦暗,只有加强了他的决心。在铁窗后面,他有时间不仅彻头彻尾地回顾了他本人的过去,他的成功和错误,也彻头彻尾地回顾了德国人民的动乱的过去,他们的成功和错误。现在,他对这两方面都看得更加清楚了。他的心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容存在任何怀疑的炽烈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他自己,也是为了德国。在这种高昂的情绪下,他结束了《我的奋斗》第一卷的口授工作,接着立刻进入第二卷的口授工作。上帝召唤他在这个动乱不已的世界上要做的事情的蓝图和作为这种事业的支持的哲学——Weltanschauung(世界观),都用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供世人思考。这种哲学,不论如何荒诞不经,但是在德国人的生活中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一点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蓝图对于大多数二十世纪的人来说,甚至对于在德国的人来说,可能看起来是荒唐可笑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逻辑。它展开了一个远景。它为德国历史指出了一个继续的方向,虽然当时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它指出了完成德国光荣使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