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天隔不了一层窗户纸(第8/19页)
如果“李白”识才用才,杨永泰极可能为新桂系跃上政坛最高峰助一臂之力。在看过万言书后,“李白”也对其中深刻的政治见解表示赞赏,然而他们对杨永泰的态度却是不予理睬,也就是“然其言,不用其人”。
究其实,是“李白”十分鄙视杨永泰的为人,认为这样一个投靠过北洋,投靠过孙中山,又投靠过西南诸侯的幕客,在政治上是靠不住的,完全不值得吸纳!
对杨永泰,胡汉民等国民党的政坛老手是知道的,蒋介石一度带兵打仗,在南方政坛上也只是个后起之秀,在黄郛郑重予以推荐之前,他虽然也听别人说起过这个人,但并不是很了解。现在见黄郛将杨永泰说得如此高明,他有些半信半疑,加上忙于北伐,也就没再顾得上理会这位“海内奇才”。
黄郛素知蒋介石的秉性,同时杨永泰的特殊经历,也让他认识到若操之过急,反而会阻碍杨永泰的进阶之路。之后他便将杨永泰、钱昌照召入外交部,一边让二人参襄机要,一边准备寻找新的机会予以举荐。“济案”发生时,杨永泰、钱昌照都随黄郛在济南经历了风波,只是蒋介石当时并没有注意到他们。
黄郛辞去外交部长一职后,按照民国时的传统,作为黄的亲信随从,杨、钱也只能辞职离开外交部。半年后,钱昌照由张群介绍,正式进入蒋介石的幕府,得以大展宏图,而在此之前,杨永泰已经在为接近蒋介石暗暗进行设计。
他首先在交通部王伯群手下谋了个顾问的职位,通过向王伯群(时任交通部部长)、李仲公(时任交通部次长)等人打听蒋介石的起居住行等情况,以便揣摩蒋介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他才写出建议书,然后经好友熊式辉之手,向蒋介石条陈时事。可以说,“削藩策”能够让蒋介石眼前一亮并拍案叫好,绝不是偶然的。
杨永泰的这种进身方法,在中国历代权臣传记中都可以找到影子。例如《唐书》中就记载李林甫:“结纳近臣,察帝动静,故奏对皆称旨。”李林甫在历史上是以奸相的面目出现的,此类方法也被许多人认为过于投机取巧,但在实际运用中它又确实是有效的。
在经历被“李白”拒之门外等诸多挫折之后,杨永泰已经知道,自己的政治见解高不高明是一回事,别人能不能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再能干的谋士,再厉害的谋略,也只有在符合幕主需要,能够解对方燃眉之急的情况下,才能引起应有的注意和重视。
杯酒释兵权
前有黄郛的极力推荐,后有“削藩策”的横空出世,让蒋介石对杨永泰刮目相看。他问熊式辉:“熊司令,此人何在?”
熊式辉连忙答道:“此人正在我的警备司令部内做客。校长若要召见此人的话,我明天便派车把他送来。”
“不,我马上要见!你带我去你的司令部。”蒋介石已经急不可耐。
见蒋介石对杨永泰如此感兴趣,熊式辉既为老朋友从此能够有机会出头而高兴,又不免有些担心。他小心翼翼地提醒蒋介石:“总司令,杨永泰的过去您计较吗?”
蒋介石回答得很爽快:“我也了解他的经历,但过去的事,我不计较,只要他今后跟我好好干就行了!”
命运终于向杨永泰露出了笑容,这是他长久以来非常期待的一刻。看到蒋介石亲自莅临,杨永泰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很礼貌地向对方行了个鞠躬礼:“畅卿拜见蒋总司令。”
蒋介石马上拉住杨永泰的手:“吾辈革命,备感艰辛,求贤若渴。今日与杨先生相见,望先生施展管仲、诸葛之才,以贡献国民革命。”
杨永泰何等机敏,当即表明心迹:“我奋斗半生,今日始得一见明君。总司令知遇之恩,日后我当肝脑涂地,以报于您。”
双方寒暄后在客厅落座。蒋介石很谦虚地说道:“杨先生对今日天下大事有何高见,我蒋某在此洗耳恭听。”
杨永泰落魄了许多年,屡受各类幕主的冷落,现在蒋介石不仅“御驾亲临”,而且如此不耻下问,真让他有受宠若惊之感,因此立刻施展平生所学,开始纵论滔滔。
蒋介石听完之后,犹如看到太阳照进屋子里,心里这个亮堂:那些曾经让他一想到就睡不着觉的难题,竟然在杨永泰的“削藩策”中都一一得到了答案。
原来黄郛没有夸大,对面坐着的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佐政奇才!
蒋介石马上决定破格重用杨永泰,但却遭到了对方的婉言谢绝:“中国问题艰巨,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以一书生微薄之力,难担此重任,恐误党国大事。”
人才流动也必须符合奇货可居的价值原理。想当年刘备访贤,诸葛亮若是在他登门时就巴巴地一口答应,那就跌份了,在刘备心目中的光环也势必要黯淡不少。杨永泰时年已经四十八岁,这可能是他毕生最后一次创业机会,从他为入幕所做的种种努力来看,他的决心就是不入蒋幕便罢,一入就要为蒋所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