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1/18页)
苏军总参谋部为此发表声明,称天皇发布的停战诏书只是“关于无条件投降的一般性宣言”,而且日军仍在抵抗,因此苏联政府和军方可以认定日本没有真正投降。
从苏联的利益出发,战争还应该继续下去。于是自8月15日起,远东战役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特攻战术
外贝加尔方面军已经把作为第二梯队的第五十三集团军使用到了一线,并要求各集团军在所有战役方向上向前迅猛推进。
在日军第三方面军将主力都撤至长春、沈阳后,其外围部队实际已无法组织积极有效的抵抗。苏军一路上只需驱散零星小股日军即可,反而是行军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第十七集团军奉命向赤峰挺进,沿途多为沙丘地,而且天气异常炎热,气温一度升至48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人对水的需求也迅速上升,一昼夜每人要用水二百克至三百克,每匹马接近五升(相当于五公斤)。由于执行急行军命令,后勤很快不继,缺水问题非常严重,人人唇干舌燥,疲惫不堪。
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沿铁路路基向沈阳推进。路基两旁全是泥泞的沼泽水洼,不仅轮式车,就是履带车也开不过去。坦克只能碾着枕木逐个前进,一步都离不开铁路,加上燃料奇缺,连集团军先遣支队的前进速度都下降至每昼夜四十五至五十公里。

进攻线过长必然会影响坦克部队的后勤保障,而如果让坦克停下来等待供应,又要大大降低前进速度,这始终是坦克部队在实战中所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
远东第二方面军所经历的战斗则很是激烈,尤以牡丹江方向的攻守战况十分紧张。
早在8月14日晚,山田已经收到了大本营发来的一份电报。电报以参谋总长和陆相的名义发出,上面指示山田停战,但同时又说,如果还没有接到其他命令,仍然应继续执行以前的任务。
这份电报的意思实际就是告诉山田,如果苏军不进攻,你就不要打,但假若对方不肯停手,则也不能甘于束手就擒。
8月15日,日军动用上千名特攻队员发动反击,红旗第一集团军先遣支队被迫后撤。第五集团军方面,已经频频打到白刃格斗的程度,这才勉强往前推进了四至十六公里。
日军的顽强抵抗,尤其特攻战术给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日军发动的磨刀石车站反击战中,特攻队员们身上缠着炸药包和手雷,在密集的高粱地里匍匐前进,当看到苏军坦克时,便一跃而起,扑到坦克下面,争取与之同归于尽。
除了充当“活地雷”外,有时特攻队员还会故意先把苏军放过去,再在背后打黑枪,用这种办法来使苏军遭受损失,并挫伤其进攻锐气。
不过梅列茨科夫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颇可玩味的现象,即凡是近处有日军大兵团作战的地方,特攻队的活动就特别频繁和活跃,但如果该地域的日军兵团已被肃清,则特攻队的气焰就会一落千丈。
梅列茨科夫由此认为,一个人不管属于哪个民族,集体行动都会对他起到鼓动作用。作战时,当他感觉到有别人支援的时候,自然就会提起精神,而一旦发现自己孤立无援,那劲头马上就落了下去。
日本是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民族,士兵在战斗中具有“特殊性格”和行为更是毫不奇怪。梅列茨科夫确信,问题不在民族特点上,不是说日本兵就比别的民族和国家的士兵更不怕死,实际取决于他们被愚弄和洗脑到了何种程度。
审问日俘的结果也表明,文化程度高、有相当学问的日本军人更能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政策,表现狂热的仅仅是那些文化程度低、原有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不高的军人。
就梅列茨科夫自己所见,在远东战役中,他几乎没有碰到过有日本军官特别是指挥官剖腹自杀的事。
显然,要遏制特攻队气焰和劲头的办法,就是打蛇打七寸,用整体压上,首先击溃其主力兵团的抵抗。
鉴于牡丹江以东日军的抵抗越来越剧烈,梅列茨科夫下令第五集团军在继续组织正面强攻的同时,分出骑兵部队,从南面迂回牡丹江。这样一来,日军的掖河防线无形中就失去了作用。
红旗第一集团军也向牡丹江方向增强了攻击力量。就在太阳落山之前,他们击破了日军的当面防线,部分日军与其主力隔绝,被驱入偏僻山区各个歼灭。
6月15日晚,红旗第一集团军已经兵临城下。为了阻止苏军强渡牡丹江,日军被迫炸毁了两座铁路桥、爱河车站至牡丹江公路上的一座混凝土桥。
泣不成声
8月16日,清晨7点,红旗第一集团军所属的步兵第二十六军开始对牡丹江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