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0/18页)
虽然天皇在停战诏书中只字未提“投降”二字,但谁都明白,这不过是为了保住面子的一种好听说法而已。自此,这个号称建国两千五百多年且从未遭受过亡国命运的岛国终于自食其果,被迫向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据说在关东军总司令部人员收听广播的过程中,除了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外,很多房间的室内都异常静寂,连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美国政府对日本的答复表示满意,麦克阿瑟被指定为盟军最高统帅和接受日本投降的全权代表。8月15日,麦克阿瑟与日本政府建立了无线电联系,同时发布对日停止军事行动的训令。在莫斯科的美国军事使团团长迪恩少将把这一训令转交给斯大林,希望苏军也停止军事行动。
这个时候且用这种方式实现停战,并不是斯大林想要的。事实上,通过发动远东战役,他已经在国际博弈场上重新占据了主动。
偏是小能降大
波茨坦会议尤其是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的腰杆一度硬了起来。在中苏尚有六个问题议而未决的情况下,他指示中国代表团停止谈判,并坚持要在以下几点上与苏方达成一致:划定外蒙的边界;旅顺海军基地成立中苏军事委员会;向大连委派一名中国港务员。
看到蒋介石的这些表示,连杜鲁门对中苏谈判能否最终达成协议都“不抱太大的希望了”。
正是苏军在东北的迅速推进,大大增强了斯大林在谈判桌上的优势地位。中苏谈判很快就得以恢复,中国代表团在谈判中最感忧虑不安的是,以苏军的进军速度,如果不马上签约,以便在条约内对苏军的行动有所限制,那么一旦苏军占领整个东北,后果可能比不签约更糟。
斯大林紧紧抓住中方要害,在远东战役开始后的第二天,他就不无威胁地对宋子文说:“中国最好快些达成协议,不然的话中国共产党将要进入满洲……”
让中共势力在东北得到发展,显然比让苏联在东北夺取权益,更让蒋介石坐卧不安。8月14日,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迫批准签约。这就是基本按苏联意愿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虽然依靠在抗战中的努力,中国一度被美国推为“世界四强”,但终究难改自身弱国的本质,面对强国的逼迫,能够供其回旋的余地很小。美国则不然,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其对苏态度开始趋于强硬,而且毫不动摇。有西方学者甚至把它作为冷战的开端:“(原子弹的爆炸)与其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军事行动,不如说是对苏冷战的最初的主要作战之一。”
中苏谈判开始之前,杜鲁门曾拒绝蒋介石要求美国干预中苏谈判的建议。此后他却一改初衷,对中苏谈判提出了一些干涉性意见,其中包括“反对把大连港划归苏联军事区或把它作为苏联海军基地”。与此同时,他还要求苏联在“满洲”开放问题上做出保证。
月明还有亏缺时,何况这世事人心又哪里会有沙糖到底的。美苏两国首脑其实从结盟的那一天起,就都对此有所预料,他们也一直在暗中斗法,比拼彼此的实力。到二战即将结束时,依靠“原子外交”这一利器,美国终于占到了上风——说起来真是让人吃惊,一百多万苏联红军紧赶慢赶,还是没快得过那两颗原子弹,这大概就叫作“金刚钻钓雷瓮,偏是小能降大”吧。
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为此专门刊载了关于日本停战的评论。评论中以酸溜溜的语气说道:“只把原子弹视为战胜日本的原动力,这是毫无道理的。”更重要的是下面这句话:“战争的结束,是由各盟国的共同努力所取得的。”
苏联要保留在日本战后问题上的发言权,因为它与利益紧紧相连。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苏已就海空军行动区域达成协议。双方确定以内蒙古南部、北京、长春、朝鲜半岛东北部、日本海北部三分之一处、宗谷海峡中部作为边界;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为美苏共同行动区;太平洋为美军行动区。
在远东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时,苏军三大方面军的进展状况分别为:外贝加尔方面军越过大兴安岭,进入东北平原;远东第一方面军占领了牡丹江地区的大半;远东第二方面军尚未到达佳木斯。
进展不可谓不快,但是离苏军能够到达的区域还有不小距离,也就是说仍可以继续往前面伸展。按照苏联领导人的个性,他们在这方面通常是绝不会做丝毫让步的——自己打的兔儿,哪有白白送上门给别人吃的道理?
另外,按照“雅尔塔密约”,苏联将取得南库页岛、千岛群岛,但当时苏军对南库页岛的进攻还没有取得最终结果,而对千岛群岛的登陆战更是尚未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