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6/8页)

一般说来,像三藩之乱这样的叛乱,最怕旷日持久的相持。一旦进入这种情势,只要政府不犯错误,政府军一方广大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优势就将逐渐发生作用。如今的吴三桂就陷入到了这种境地之中。

到康熙十六年,曾经来势凶猛,蔓延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广东、江西、浙江、陕西、甘肃十一省的叛乱,已经被压缩到了云、贵、川、湘、桂西南五省内,并且,在北、东、南三个方向陷入重军重围之中。吴三桂可能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自己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的热烈场面,怎么就会在几年之中,变成了一哄而散的局面?终于,他不想再等了,他要当皇帝了。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登基称帝。他宣布建立大周国,定年号为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然后,任命了一大堆的大学士、尚书、大将军等等。此时,这位“大周昭武皇帝”已经六十七岁。

八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召开军事会议,二十五岁的青年皇帝有些按捺不住自己了。他第二次提出,准备御驾亲征。第二天,大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八月十七日,吴三桂病死在湖南衡州那简陋的临时皇宫里。死前,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等到他十四岁的孙子,从昆明前来接班。

三年后,大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三桂十七岁的孙子在昆明自杀。十一月十四日凌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京城黎明前的静谧——三藩之乱最后荡平的捷报传入北京。

在这场历时八年的大动荡中,尚可喜誓死不叛,被他的儿子尚之信软禁起来,曾经试图上吊自杀未遂,后来在忧愤中病死;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先是响应叛乱,后来又想退出叛乱,被吴三桂派兵杀死;尚之信参加叛乱后,见势不好,中途退出,叛乱平息后,被康熙皇帝下令赐死;耿精忠比尚之信更早参与叛乱,后来,和尚之信一样中途退出,叛乱平息后,与他的部下二十余人被分别凌迟处死或斩首;王辅臣只叛不攻,后来接受招抚,日夜忧惧,曾经与妻子一起上吊自杀未死。昆明被攻克之前两个月奉命进京,走到西安时死去,死因不明。

这些骄兵叛将死则死矣,没有太多人愿意关心他们的下落。倒是有一个人的生前身后,似乎牵动着所有人的柔肠,她就是陈圆圆,那个可能在吴三桂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大影响的传奇女子。关于她的下落,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或发现。有一种说法,比较愿意为人所接受:据说,陈圆圆坚决反对吴三桂发起叛乱,后来,见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就在吴三桂闹事之前几年,出家进了佛门或者是道观,三藩乱起后,不知去向。如今在贵州和云南地区,有不止一处此女的香冢和传说。没有人知道是真是假,却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怜香惜玉之优美情怀。

三藩之乱的平定,带来了另外一个始料不及的副产品,那就是这场大动乱催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

从史书记载上看,唐代以前,中国政府可能就开始了对台湾的经营。到南宋时期,台湾隶属于福建晋江,元明两代均在此设立巡检司。明末万历天启年间,荷兰人趁中国内政昏暗无暇顾及之机,占领了台湾岛。此后,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十八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发动大规模长江口战役,先胜后败,遂于顺治十八年四月进攻台湾,郑成功敦促荷兰人“还我先人故土”,经过九个月努力,迫使荷兰人投降,夺回了台湾,并被明朝残余政权册封为延平郡王。康熙元年五月八日,正值英年的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接位。此后,郑经与清朝之间进行了十数年的博弈。

三藩乱起后,郑经立即响应,率数万大军在福建厦门一带登陆,迅速扩大战果。他并不听从吴三桂的指挥,不但抢夺清军的地盘,也抢夺耿精忠的地盘,然后,大量劫掠物资运往台湾。闹得耿精忠大为恼火,再也没有心思全力北上,反而要回过头来对付郑经。

到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郑经一样兵败如山倒,甚至一度差点儿被手下哗变的官兵擒献给康熙。于损失惨重之中,郑经仅带一千多人逃回澎湖列岛。康熙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时机,他趁重兵集中在南方之际,立即将解决台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为了休养生息,康熙不愿再动刀兵,因此多次派人与郑经接洽,主张和平解决,为此也确曾一再做出让步,答应郑经,只要剃发称臣,便可封为“八闽王”,安享富贵。郑经则坚持免削发,不登岸,仿朝鲜之例称臣纳贡,以小尊大。此议被康熙驳回,康熙认为郑经本是中国人,不可能允许他仿效朝鲜等外国属藩。到了三藩之乱平息之际,郑经也就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回旋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