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5/8页)

结果,吴三桂想要保住子孙性命的想法,反而断送了他们的性命。康熙皇帝接到吴三桂的书信后,立即召开会议。他不顾悲痛欲绝的嫡亲姑姑和硕建宁公主的苦苦哀求,决定公开处死自己的姑父和表哥,即吴三桂的长子和长孙,以示决不妥协、不共戴天之决心。

据说,吴三桂得到一子一孙被处死的消息时,正在吃饭。他大惊失色,推翻饭桌叫道:“想不到皇帝小小年纪竟能如此行事!事情无可挽回了!”如今,他只能和小皇帝拼个鱼死网破了。但此时,他已经错过了将战火烧到敌人土地上的最好时机,只能在已经占据的土地上展开殊死战。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严峻、最为难熬的时光。前一年底,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镇守平凉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加入叛乱,北京侧后翼的战略后方立即呈现不稳态势!更糟的是,偏偏在此时,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趁八旗劲旅南下、京师防卫空虚之机,发动叛乱,帝国真正的战略后方燃起大火。据守台湾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登陆福建,也加入了战团;甚至有消息说,属国朝鲜也想借此机会复仇雪耻,并且可能已经派出信使前去联络郑经。盛京沈阳和北京城里谣言四起,人心大乱。康熙皇帝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此时,一个措置不当,他不但可能输掉这场战争,届时,就是想退回辽东的深山老林也都由不得他了。

王辅臣有一个外号叫马鹞子,是当时名气极大的一员猛将。他的臂力、武功、马术据说达到了神勇的境界,已经可以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相媲美,号称勇冠三军,以至于当时没有哪个将军敢于和他对阵。他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深受信任和倚重。

四年前,王辅臣被康熙皇帝调离云南,提升为陕西提督,出镇平凉。在其上任前,康熙皇帝亲手把一支蟠龙豹尾枪赠送给他。这是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留下来一对枪中的一支。康熙皇帝很动感情地对王辅臣说:“这是先帝留给我的,我每次外出必定把它列于马前,以记住父皇的恩德。你是先帝的臣子,我是先帝的儿子,其他的东西都不值得珍视,就把这枪送你一支。你见到这支枪就好像见到了我,我见到留下的一支,就好像见到了你。”当时,王辅臣跪在地上泪流满面,表示将肝脑涂地,报效皇上。如今,就连这样一个人居然也参加了叛乱。

当时,王辅臣的儿子在朝为官。康熙皇帝将其招来,让他回到父亲身边去。康熙皇帝说,他不相信王辅臣会真心背叛,自己对他将一如既往,绝不食言。据说,王辅臣听到儿子转诉了皇帝的话之后,痛哭失声,从此,首鼠两端、进退失据。他接受了吴三桂送来的军饷和封号,却并没有进攻陕西。在拿下战略要地秦州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之后,毁掉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凤县偏桥,然后,就返回平凉去了。

此举意义重大非凡。继吴三桂勒马长江之后,王辅臣叛而不攻,再一次给了康熙皇帝极其宝贵的从容调度时间。

这时,玄烨的老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图海,是一个曾经坚决反对撤藩,但却很能干的满族官员。孝庄太皇太后告诉玄烨,用这个人,必可克敌制胜,定能打败察哈尔部的布尔尼。

布尔尼是察哈尔林丹汗的孙子。他的父亲归顺大清后,被册封为和硕亲王。后来,他几次违约背信,不按规定进京朝觐,结果被削夺王爵,软禁在北京。布尔尼便承袭了王位。此时,他听说为了对付吴三桂,北京已经没有兵力防守了,便煽动奈曼等部落谋叛,想趁火打劫,攻进北京,抢回父亲。

当时,北京确实已经无兵可调。谁知,康熙任命了图海之后,这家伙在几天之内,居然将满洲八旗人家中的青壮家奴组织成了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图海动员这支大军参战的方式,和当年努尔哈赤组织八旗铁骑时的思路一模一样——他告诉这帮家伙:布尔尼是林丹汗的孙子,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当年,大元帝国最后一个皇帝逃离北京时,把全中国最珍贵的宝贝都带走,传给了林丹汗。布尔尼的父亲归顺时,皇太极恩准他保留下了那些东西。如今,都在布尔尼手里。图海说:他早就苦于没有机会拿到这些珍宝,如今上天终于把这些宝贝送到诸位眼前来了。他向大家保证,皇帝已经同意,拿到这些稀世之宝后,将全部分给作战勇敢的巴图鲁(勇士)。

结果,这批家伙被他煽动得嗷嗷叫,恨不得立刻就找到那个倒霉的布尔尼。就这样,图海连军需粮草都不准备,就带着这帮恶虎昼夜兼程地扑向布尔尼。他们一路上统统靠抢夺经过州县的粮草维持军需。碰上布尔尼的大军之后,没有任何悬念,一仗就把布尔尼的部队打得尸横遍野。布尔尼本人只带三十余人逃出战场,又迎头撞上了科尔沁部支援大清的部队,结果一个没剩地被消灭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