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8/8页)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根据施琅的建议,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正式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首府设在今日之台南市,于府治设台湾县、澎湖列岛归台湾府直辖;于其南部设凤山县,就是今天的高雄市;于其北部设诸罗县,位于今天台南县佳里镇。宋、元时代,中央政府在台湾设治时均设在澎湖。现在,首次将台湾地方政府设于本岛。根据施琅的建议,中央政府决定,在台湾设总兵一员,副将两人,驻军八千人;澎湖设副将一人,驻军两千人。其下属编制均与内地相同。第一任台湾知府是镶白旗汉军蒋毓英,第一任台湾总兵官是正黄旗汉军参领杨文魁。

从此,台湾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当其时,在时年三十岁的青年皇帝领导下,他那庞大的帝国,在内部消除了最为重要的政治隐患,天下一统的格局已经大体形成。然而,此时还远远没到欢呼盛世的时刻。

他脚下的土地疮痍满目,到处都是战争的创伤。

那条桀骜不驯的黄河,自古以来便如同悬在这个国家头上的利剑,没有哪一代帝王没有吃过它的苦头。从晚明时代天下大乱时开始,就很少有人去理会这条大河了。至康熙朝差不多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它几乎年年决堤。其时,几个县、十几个县、几十个县平地水深过丈,大地顿成泽国,人民或为鱼鳖,景象惨不忍睹。从懂事时起,康熙皇帝就知道,治理黄河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情,治理不好这条河的皇帝,就不配坐在皇帝的龙椅上。从古老得没有人能够说出年代的岁月开始,这个观念就深植进了这个国家的骨髓之中。康熙皇帝深知,治理黄河的凶险程度虽然不像平三藩那么大,其难度却是远远超过了平三藩!

然而此时此刻,他还不能全力以赴地对付这条大河。他必须全神贯注地将目光转向北方,转向白山黑水间的祖先故土。那里,闯进来了一群“来自北方的狼”。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在并不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在喝伏特加烈酒时,用人肉佐餐。当地的人们管他们叫“罗刹”,他们是一群效忠于沙皇的哥萨克骑兵。

事情的麻烦之处在于,他们不光闯进了北方的黑龙江流域,还在西北地区支持准噶尔部蒙古的噶尔丹,利用康熙皇帝平息三藩之乱无暇西顾的机会,得寸进尺,一步一步东向侵蚀,如今已经到了河西走廊边缘,开始威胁甘肃、内蒙古地区。

新的内忧外患正在向大清帝国逼近。

好在此时三藩之乱已经平息,台湾也顺利收复。康熙皇帝和他的大清帝国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可以也必须集中力量尽快消除这一内一外两大祸患。

康熙皇帝玄烨自幼熟读经史,此时已经继位二十二年。他可能对自己很不满意。因为,作为同样定鼎华夏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仅仅二十三年,却已经开创了辉煌灿烂的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已经降临。而自己每时每刻还在忙于连年不断的战争。但是,他没有办法,他别无选择。为了创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他必须全力以赴。

时年三十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和他立国华夏四十年的大清帝国,在从头收拾河山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