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难说再见(第4/6页)
的秦王,他的命运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被赵国礼送回国,开始受到良好的培养教育。十三岁那年,其父去世,他继位成为秦王,这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权力的孩子。
第二阶段是从十三岁到二十二岁。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此时虽然已成为秦王,但因年幼,政权并不在他手中,而是在母后赵姬与吕不韦、嫪毐手中。他目睹了嫪毐的横行不法、吕不韦的专权,无奈手中无权,只能权忍等待。
二十二岁时,秦始皇举行了加冠礼,这才开始亲掌政权。从这一年到他三十九岁成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二是为最终兼并六国进行准备,三是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
从他三十九岁到五十岁病故是秦始皇一生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他在兼并六国成功之后,为建立并巩固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如建立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南征南越,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驰道、直道、骊山陵,进行五次大巡游,大寻仙药,焚诗书,坑术士,等等。秦始皇饱受后人非议的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一人生阶段。其间,他有贡献,也犯错误,而且越到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的为政越是糟糕。如四十六岁开始修万里长城,四十七岁焚诗书,四十八岁坑术士。可以这么说,秦始皇的主要败政出现在他死前四五年间。
综观秦始皇的一生可以发现,在他一生的四个阶段中,他基本上只在第四个阶段犯了一系列错误。此时,他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建立了皇帝制度,自以为功高三皇,名过五帝,个人欲望极度膨胀,自以为无所不能。他要完成一系列的大型工程,既要大修陵寝,又要大求仙药。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完全听不进大臣的意见,一意孤行,不立太子,不立皇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劳民统治已使大秦帝国成为即将点燃的火药桶,仅凭一个火星就可以将大秦帝国炸得粉碎。此时的秦始皇没有一点自省的意识,意识不到自己死后一年即将爆发反秦大起义。秦始皇为了削弱天下的反秦武装,下令将天下兵器尽数收缴到咸阳,加以冶炼,铸成十二个人形钟架,销毁了天下反秦的坚兵利剑。然而,秦始皇的这些举措并未能阻止之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起义。秦始皇认为收缴天下兵器,便可以杜绝反秦力量。但仅仅三年之后,大秦帝国就从现实中彻底消失。
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历史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一切独裁者的悲剧。
秦始皇不断为人关注的第三个原因是大秦帝国的速亡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一位引发后人不断思考的帝王岂能不被人们屡屡提及?大秦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它仅仅存世十五年就覆灭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颇多,前文多有涉及。但是,还有三个原因不大为人关注,一是秦始皇的统治思想,二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三是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
先说统治思想。
统治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思想。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但是,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大秦帝国缺乏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是巩固统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秦始皇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强调君王的独裁性,然而,君王的独裁意味着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制约皇帝的所作所为。因此,皇帝一旦决策失误,帝国的长期安定就会受到破坏。
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思想,但又认为秦属水德,依阴阳之说,“水”属阴,阴主刑杀。便认为水德政治当用法家,以刑罚为主。所以,秦始皇“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儒家思想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肯定不如法家、兵家那么直接有用,但是,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绝对不能没有儒家思想。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制不可少,德治也不能缺。法家只能使臣民畏惧,儒家却能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势与术,它的本质是一种统治术,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之时,君王却是在法制之外的。儒家强调的圣贤人格、德治思想,不仅是用来教育臣民的,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约束。无法约束君王的思想学派,只能使君王更加专横、腐败,并且加速帝国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