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难说再见(第3/6页)
从上述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两千多年问还被人们屡屡提及的另一表现是对秦始皇的骂声不绝于耳!骂声来源于争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秦始皇是获得骂声最多的皇帝。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在传播学上绝对是一位大赢家!他让后人永远无法忘记他!我们从秦始皇的身上再一次看到“小骂小火、大骂大火、爆骂爆火”的传播学规律。
简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评价史,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因出于不同的目的,具备不同的眼光,处于不同的时代,对秦始皇的评价绝无雷同。不仅古人如此,今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同样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由于评价难以统一,所以,对秦始皇的解读永远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有所谓的定论。因此,我们在总结秦始皇一生之时并没有对秦始皇作出自己的评价,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秦始皇,我并不想以个人的眼光去评价这位盖棺而难以定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因为,对秦始皇评价的这个动态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
如果一定要作出所谓的评价,我们只能说秦始皇是一位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
秦始皇为后人诟病最多的暴政是焚书坑儒、严刑苛法、滥用民力,正因如此,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焚书”事件为中国文化专制的肇始,影响极坏,须彻底清算。“坑儒”之说并不准确,“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它是秦始皇一怒之下的失当举措,这并不意味着秦始皇杀人成性。仅仅从人数上说,秦始皇所坑杀的四百六十名术士也不是两千多年间封建皇帝中杀人最多的。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之后,一次就杀了方孝孺十族共八百三十七人,而原因仅仅是方孝孺不愿归降朱棣,不承认朱棣凭借武力夺取政权的合法性。如果以杀人的多寡来定性暴君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暴君,包括我们认为是“明君”的皇帝。
如果以大修皇陵、大造宫殿来定性暴君,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不为自己大修皇陵的,难道他们都是暴君鸣7.乾隆皇帝也以奢侈闻名,历朝历代没有几个皇帝修那么多的园林,就是桀纣也不能与之相比。他在北京及京畿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然而,没有人因此痛斥他是暴君。
如果以严刑苛法来定性暴君,秦律的确严酷,但是,汉代建国之后承袭的就是秦律。直到汉惠帝时才废除挟书令,至吕后时才明令废止夷三族罪,然而,三族罪在此后非但没有被废,而且还逐渐发展成为五族罪、七族罪、九族罪、十族罪。可见,后世律令不比秦律宽松多少。
秦始皇的性格中确有残暴的一面。
灭赵之后,秦始皇破例来到赵都邯郸,这里是他度过了九年童年时光的地方。故地重游,秦始皇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凡是当年和他母亲有仇的赵人,全部活埋(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我们无法得知秦始皇是如何知道谁和他母后有仇的,尽管他对自己母后的印象并不好,但他还是对当年母后的仇家实施了最残酷的报复。然而,这只是一个个案。大多数情况下他处理问题还是比较理智的。
被人们视为暴君,这对于秦始皇来说并不特别冤枉,他确实够得上一个暴君的标准;但是,许多和他同样残暴的皇帝没有被称为暴君。其实,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秦帝国二世亡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人们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秦始皇的残暴。鲁迅先生曾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华德焚书异同论》)
其实,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其失在于秦取天下、守天下都使用暴力,导致民心尽失s如果秦始皇在兼并六国之后改弦易张,不急于集中用兵,不急于兴修大量工程,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就不会造成“天下苦秦久矣”的被动局面。这样,陈胜、吴广也不会被逼得铤而走险,即使有人铤而走险,天下百姓也不会“云集响应”。
评价秦始皇应当完整地看他的一生。
秦始皇的一生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至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前九年他在赵国,其父异人是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秦始皇是质子之子,地位低下,生存权完全没有保障。这是他过得最悲惨的九年。九岁时,因为他的父亲当上了太子,注定要成为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