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祺祥政变(第8/14页)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叶赫那拉氏在咸丰皇帝病入膏肓之际,就已经开始谋划皇帝去世后的保身事宜。虽然后来证明她是在多虑,但至少说明她在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能帮助自己的人是奕。

叶赫那拉氏与奕最终联合发动祺祥政变,是长时间酝酿的过程。双方虽然一个身在北京,一个身在热河,但彼此间经常通过相关渠道进行联系,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醇郡王奕。

当时,奕经常写信给奕,让他向自己传递咸丰皇帝在热河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恽宝惠的《关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因果》中,指出了奕与叶赫那拉氏的特殊关系与他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醇郡王奕,系于咸丰九年奉旨指婚,以叶赫那拉氏为福晋,则西后之胞妹也……并于翌年三月即生一女,同年八月,奕随文宗北行。时洋兵已逼近京城,其福晋当在偕行之列。内廷私觌,事所恒有,出入宫闱,带信至便,亦不至惹人疑忌。其招致奕密除肃顺,自有奕在外为之穿线。

奕在当时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出入行宫是很方便的。但是据记载说,叶赫那拉氏派人送信给远在北京的奕,其中颇费了一番周折。也有传闻说她和钮祜禄氏秘密商议后,效仿《三国演义》中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将安德海痛打一顿,然后下令将安德海交由北京朝廷处理,这样才将消息带给了奕。虽然只是传闻,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叶赫那拉氏在热河行宫的处境并不乐观。

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向奕求助,奕也在北京时刻关注着热河方面的情况。想要促成咸丰皇帝回銮的计划失败,想要前往热河探望皇帝的想法被否定后,奕已经是郁闷至极,等到咸丰皇帝诏令八大臣辅政,奕得知居然没有自己时,他的郁闷已经开始转化成愤恨。

叶赫那拉氏给奕的密信是七月七日(8月12日)发出的,七月二十日(8月25日)奕才接到,但是咸丰皇帝在七月十七日(8月22日)已经去世,也就是说将近四天的时间里,奕不知道叶赫那拉氏在热河的情况,他只能立即奏请奔赴热河叩谒梓宫。

奕在八月一日(9月5日)到达热河。肃顺等八大臣认为手中握有先帝的“遗命”,对奕没有警惕,而且奕见到载垣、端华等人极其谦卑,这也让他对八大臣产生了藐视之心。当时两宫太后想要召见奕,结果被肃顺以应避叔嫂嫌疑、皇太后居丧等理由所阻拦。

但是奕将计就计,告诉肃顺,太监已经很多次向自己传两宫懿旨,自己必须奉旨行事,为了避叔嫂之嫌,请肃顺和端华陪着自己一同觐见。但是当时两宫如果没召见大臣,大臣是不能随便觐见的,因此肃顺只得同意奕去见两宫。

据《热河密扎》记载,当时奕与两宫太后进行了一番长谈,而王闿运的《祺祥故事》记载了这次谈话的大致内容:

1.两宫太后向奕控诉八大臣肆意擅权、飞扬跋扈的情况,而且双方统一了不能容忍八大臣专权的认识。

2.做出了清除八大臣的决定,确定了解决他们的时间—必须是在回京之后。

3.为了打消两宫太后的思想顾虑,奕告诉她们,洋人们对此肯定无异议,一定会支持自己。

咸丰皇帝去世前,奕身在热河本就十分危险,此次他来到热河,其状况要凶险百倍。要知道咸丰皇帝去世前,八大臣尚有顾虑,而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朝廷政局的把控者,随时可以将奕置于死地。

当时奕潜伏在热河行宫的伙伴们,不时地为他出谋划策,这些人担心奕与两宫太后清除八大臣的计划会泄露,因此在与奕商议对策时,可谓万分小心。这些人一致认为奕应该尽早回北京去,可是当时还在咸丰皇帝的丧期之内,奕如果贸然提出回到北京,恐怕会引起八大臣的怀疑,因此奕就想到利用与两宫太后的部分谈话内容,作为回京的理由。

上边我们说过,两宫太后担心联合奕发动政变,会引起洋人的不满,毕竟八大臣辅政是咸丰皇帝正式对外宣布的;而且与英法两国刚刚签订《北京条约》,如果高层出现动荡,洋人们一定会担心大清帝国政策有变。针对这个问题,奕已经做了保证。但是当时国内还有太平军和捻军势力,尤其是捻军势力一直在直隶附近活动,僧格林沁虽然极力镇压,但效果不佳,捻军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京城。

为防止捻军侵扰京城而回去,的确是个合适的理由。因此奕面见两宫太后,让她们联名下懿旨,以防止捻军为名,让自己赶快回北京。

奕的这个想法,除了能够让自己尽快脱身之外,也让两宫太后找到了可以回到京城的理由。让奕回到北京“做好防务工作,消除捻军对京师的威胁”,就是为后边两宫太后回北京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