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1/15页)

早在徐广缙到广东赴任之前,道光皇帝就指示他,解决英国人进城的问题,首先在于安抚当地民心,只要民心有所向,外敌不足为虑,如果民心背离,即使答应英国人进城,未来也会出现很多民洋冲突,到时政府还会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民众会答应吗?答案显而易见。也就是说,道光皇帝其实是要将反对英国人进城坚持到底。

因此徐广缙到达广东上任后,就开始遵照皇帝陛下的指示来解决进城事件,而中英双方都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也就注定了反进城事件会逐渐激化。

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月,英国领事文翰告知徐广缙,转年的二月二十一日(1849年3月15日)就到了当年耆英答应进城的时间了。结果刚过完年不久的正月二十三日(1849年2月15日),徐广缙就前往虎门与文翰进行交涉,同时向道光皇帝请示。当时徐广缙和叶名琛商议,两个人在同英国人的交涉中,一定要团结一心,坚决不能答应英国人的要求。而且为了防止英国人强行入城,徐广缙还加强了省城防务,在省城周边层层设防。

徐广缙备战的消息很快就被文翰得知,文翰坚持认为这是清政府不守信用的表现,于是就利用谈判的机会,将徐广缙扣留在舰船上,想以此来逼迫清政府同意进城的要求。

对于文翰这种蛮不讲理的做法,徐广缙告诉文翰,答应英国人进入广州城是前任耆英的事情,现在自己奉皇帝陛下之命到广东任职,自然会按照旨意行事,而到现在还没接到让英国人进城的谕旨,所以不能擅自答应领事的要求。不过自己倒是可以向皇帝陛下请示一下,但在没有结果之前,一切都必须遵照大清的法律行事,就算是英国人也不例外。

徐广缙这种坚决的态度,让英国人也很是无奈。文翰同时也明白,就算是把徐广缙杀掉,也解决不了进城问题,而且那样做更会让清政府在外交上找到拒绝英国人的理由。因此在冷静下来之后,文翰放回了徐广缙,让他详细地向大清皇帝汇报这件事。

徐广缙明知道皇帝陛下是不可能答应进城的,但是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他还是向道光皇帝上了奏疏。不过这封奏疏的言辞具有引导性,将整个来龙去脉汇报一遍,在结尾徐广缙为了排除道光对自己的误解,特别强调了皇帝陛下一定要坚持反对英国人进城的态度,不然的话自己的努力等于白费。

道光皇帝依旧坚持自己的态度,和给当年耆英的指示一样,让徐广缙也要顺从民意。当徐广缙将道光皇帝的旨意展示给英国人时,文翰开始受到本国人的指责,认为他和前两任领事相比,在进城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无能,这让文翰备感尴尬。于是他写信给徐广缙,指责中国人背信弃义,明明是耆英已经答应的事情,为什么又要反悔?这让不了解中国官场文化的文翰百思不得其解。

徐广缙继续以不知道前任的承诺,自己只能执行皇帝陛下的指令作为挡箭牌,告诉文翰,英国人进城是绝不可能的。至于文翰在本国人心中是什么地位,那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与大清帝国无关。而且如果英国人执意要进入广州城,也得问问当地的百姓答不答应。

事实上当广州城内的百姓得知英国人又想进城的消息后,已经开始群情激愤。自1848年冬天到1849年三月,省城越秀书院监院一直刻印公柬,邀请越华、羊城二书院一同反对英国人的进城要求,而且城中的诸多绅士也联合起来决心保卫省城广州。史料上记载的说法是:

一时雷动云合,自老城而及新城,新城而及四郊。河南人亦创隆平社学,同时响应。地大者至数千人,少亦数百,按日分期,自具所练丁勇名数,柬报越秀……旬日间,得十万人有奇。

在社学的组织领导下,广州城的义勇声势极其壮观,夜间巡城时,将整个广州城照得如同白昼。身在城外的英国人见此场面,吓得目瞪口呆。英国领事则迅速告诫所有身在广州城外的英国人,每天黄昏之前务必关闭前后门户,贸易事宜在黄昏之前全部停止,而文翰因在内受到本国人的指责,对外又担心惹恼了中国人,只得暂时放弃入城的要求。

社学组织开展反进城斗争的消息很快传进了北京城,道光皇帝自然欣喜万分,为此感慨道:

夷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年虽略臻静谧,而驭之之法,刚柔不得其平,流弊以渐而出。朕恐濒海居民有蹂躏之虞,一切隐忍待之。盖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昨因英夷复申粤东入城之请,督臣徐广缙等连次奏报,办理悉合机宜。本日又由驿驰奏,该处商民申明大义,捐资御侮,绅士实力劻勷,入城之议已寝。该夷照旧通商,中外绥靖。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令该夷驯服,无丝毫勉强,可以久历相安,朕嘉悦之忱,难以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