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3/15页)

当时冯云山在紫荆山区进行着艰苦的传教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发展了三千多名信徒,并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式成立太平天国的早期组织“拜上帝会”。

而洪秀全回到家乡后,开始从事教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拜上帝会”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写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这些理论除了宣扬教义之外,还说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都应该敬拜上帝,而且只能拜上帝。他将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互相糅合,让人们“勿拜邪神,须作正人”,主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对于教义的深刻钻研使得洪秀全逐渐认识到,必须跟一位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学习,于是他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月,从家乡花县前往广东省城,跟随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义,后来因为罗孝全拒绝为他洗礼,遂于七月重新回到广西紫荆与冯云山会合。

很长时间以来,紫荆地区的信徒们对于这个从未见过真容的“教主”很是期待,洪秀全的到来让“拜上帝会”的成员们备受鼓舞,立即尊他为领袖,称之为“洪先生”。就这样,洪秀全和冯云山一起从广西紫荆开始,大力发展“拜上帝会”,当时桂平县与邻近各县的汉、瑶、壮等族纷纷参加。鉴于“拜上帝会”当时已成规模,在冯云山的建议下,洪秀全制定了《十款天条》以及各种宗教仪式来约束信徒,还撰写了《原道觉世训》,除了宣扬上帝主宰一切,人人必须敬拜上帝之外,还把清朝皇帝称为“阎罗妖”,号召信徒共同灭之。

如果说洪秀全和冯云山会合之前,“拜上帝会”或许只是宣传宗教信仰的组织,那么当洪秀全来到紫荆地区,且随着“拜上帝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看到,这似乎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拜上帝会”的早期成员大多是穷苦百姓,因此“斩杀清妖”的宣传很容易被信徒所接受,民众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

后来,洪秀全在自己编纂的《太平天日》中,对信徒宣布自己是天父“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斩邪留正,这等于为后来的反清起义找到了理论依据。

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拜上帝会”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一万多人,可以称得上是一股力量可观的武装势力,其基本成分为贫苦农民、矿工、烧炭工、挑夫、手工业者、小贩以及无业游民。此外,一些家在当地具有一些经济地位的中小地主和富户,由于经常受到当地乡绅的排挤,也加入了“拜上帝会”,例如后来制造“天京事变”的韦昌辉就是典型的代表。

“拜上帝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势力逐渐遍布广西的桂平、贵县、平南、武宣、象州、博白、陆川等县,以及广东的高州、信宜一带,其核心领导者除了洪秀全和冯云山外,还有杨秀清、肖朝贵、石达开以及小地主出身的韦昌辉。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以及领导核心的逐步形成,“拜上帝会”开始转向践行教义为主,即武装反清—“斩杀清妖”。

“拜上帝会”从广西的一片狭小的空间里,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走上反清之路。然而当他们酝酿一场惊世骇俗的起义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们却毫不知晓这群来自山里的人,未来差点儿成为自己的埋葬者。道光三十年(1850)一月,道光皇帝驾崩,忙于皇帝丧事与新皇登基的朝廷,根本无暇关注这个远离京城的团体。而且,道光皇帝直到临死之前也没收到关于“拜上帝会”的任何消息,因此洪秀全等人掀起的惊涛骇浪,只能由道光的儿子咸丰去平息。

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在他老爸死后仅仅半年,洪秀全就下令各路“拜上帝会”成员齐聚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四个月后,有两万成员抵达金田,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正式宣布起义反清,建号太平天国。至此太平天国的旗帜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大清帝国的上空。

8. 勤政守常不知变

执政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的道光皇帝,突然于一月十三日(1850年2月24日)在圆明园一病不起。十四日(2月25日)清晨,自感大限将至的道光皇帝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一同开启匣宣示御书,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

中午时分,道光皇帝驾崩,享年六十八岁。这位在即位之初便立志成为有道明君的皇帝,一生得过荣耀,有过屈辱,但最终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带着满腹悲愤和宏图破灭的遗憾,无可奈何地撒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