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14/67页)
所以说,为什么一旦遇到了诸葛亮,刘备的事业就立即焕发了新春,就立即从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英雄”,成了跟曹操、孙权鼎足而三的诸侯?有人说,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呗。不对,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诸葛亮草庐之中的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战略方向。
政治家要达到某个政治目标,就跟司机要开向目的地一样,第一步,要有方向。一个司机,一旦没有方向感,甭管他车技多高明——能飚高速,能玩漂移,都是个废人,因为他根本开不到目的地。政治家也一样,甭管你多有权谋,多有手段,多有心机,多有城府,多能够随机应变,要是没有方向,你就是个瞎子,你永远达不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政治家所需要的一切他都具备,他就缺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方向;诸葛亮给他的就是方向。
再说说近代史吧。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建立新中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民国早年的三股力量中,跟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比,我党资历最浅,社会基础最薄弱,实力最差。而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九十多年了,但是当年刚建党的时候,全国拢共才几个党员?(答案是,100个不到)我党为什么成功?
要说的话,老毛同志居功至伟,他的功劳,最关键一条——提供战略方向:
一、枪杆子里出政权。曾经我党早期的时候,不重视武装斗争,以至于国共一旦分裂,我党就应对失措,伤亡惨重,老毛在八七会议提出了这个口号,从此,武装斗争就成为我党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搞工农联盟。我党一开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在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中,农民是不受关注的,无产阶级也就是工人阶级才是救世主,所以,我党一开始对农民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毛泽东出身在农村,熟读历史,最明白农民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因此,也是从毛泽东开始,才真正将革命的主题从永无希望的工人运动,变成了能够一呼百应的土地革命。所以,学过“毛概”的都知道,我党的革命,是一场“农民战争”。
三、农村包围城市,开辟革命根据地。我党有一段时间,为左倾盲动主义所误,一心想在大城市取得突破,尤其李立三同志还认为全球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致使我党本就薄弱的武装力量遭遇了重创。还是毛泽东,果断的意识到,我党的力量还不足以在大城市取得突破,要将重心放在广袤而守备薄弱的农村,要农村包围城市,要搞武装割据。因此,从井冈山开始,到开辟第一个苏区——江西苏区,然后又转战陕北,我党无不奉行此原则。
要没有老毛天才的战略思想,很难想象实力最薄弱的我党,能够夺取天下。
李密就是个天才战略家。当年跟杨玄感所提的上中下三策,足以证明其战略眼光之不凡;如今,李密跟翟让合作,要把瓦岗军发展起来,他有什么战略建议呢?李密的建议:“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禀,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李密提出的建议,概括起来,就是要在荥阳开辟根据地。
瓦岗军或者说隋末的起义军,之所以不成气候,很关键一点,就是军需得不到保障。在军需急缺的情况下,起义军的办法就是“抢”,但是,“抢”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有时候能抢着,有时候抢不着,有时候收获多,有时候收获少,所以,起义军时常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饿肚子的情况。用李密的话说,“公士众虽多,食无仓禀,唯资野掠,常苦不给”。
没有经济基础做保障,起义军就只能是小打小闹,无法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分崩离析。用李密的话说,“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
有人或许会问,李密说的这情况,起义军大佬们不知道吗?为什么没人能够解决呢?道理很简单,定位问题。前面我们就说了,所谓“起义军”,其实更多时候是一伙土匪强盗;土匪强盗是干啥的?不就是抢的吗?大佬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如此,所以,他们认为,这种生存方式是最正常不过的,也就不以为意了。
然而,一旦如李密一样,把眼界打开,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土匪强盗”,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争夺天下的“义军”,那么,“抢”就不能成为常规性的生存方式了,必须有更稳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所以,得有地盘,得有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