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收复河湟(第7/7页)

皇帝李忱十分明白党项侵扰唐境的根本原因,就是边镇将领垂涎党项的牛马,不仅强取豪夺,而且对党项苛刻诛杀,从而引起党项部众的愤怒而发生的。所以在派遣大军进行征讨的同时,他特意选派文臣取代性格生猛的武将担任边镇将领,而且在这些文臣赴任之前,他都要亲自叮嘱在当地处理党项的问题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目的是为了孤立党项那些反叛的部落。

经过李忱的部署和安排,效果十分显著。

大中五年(851年)四月,宰相白敏中向皇帝李忱报告,称唐军在夏州三交谷打败党项九千余帐。七月,白敏中又上奏皇帝李忱,称南山党项部落因为朝廷大军接连围剿,已经食物匮乏,开始向朝廷请降。此时白敏中统率朝廷大军讨伐党项已近半年,皇帝李忱也正在为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经费以支持继续讨伐而焦虑,而且劳师远征将士疲惫,如今听闻南山部落请降,正中李忱下怀,于是他下诏赦免南山部落,表示既往不咎。

南山部落是当时党项诸部中势力最大的部落,它的投降意味着困扰唐朝多年的党项侵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大中五年(851年)十月,皇帝李忱以平定党项诸部为名,下诏免去白敏中的都统之职,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使。从这个任命来看,李忱虽然撤销了讨伐党项的军事机构,但他充分吸取了武宗李炎废除主持党项诸部的三御史职务的教训,仍然将白敏中留在驾驭党项的前沿阵地。因为他知道尽管党项已平,但这个部族只要存在,或许未来就会生出乱子。

事实证明,不久之后党项果然东山再起,开始继续侵扰唐境。而那个时候因为西川需要精心治理,李忱已经将白敏中调任西川节度使,党项的再次侵扰,让他一时间找不到比白敏中更为出色的人担任邠宁节度使。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有一天李忱在翰林院与翰林学士毕诚讨论如何加强边防一事时,在对话的过程中,李忱发现毕诚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对党项侵扰问题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李忱当即决定任用毕诚主持解决党项侵扰问题。

李忱先是提拔毕诚为刑部侍郎,以提高其官职和威望,然后又任命他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让他放手去干。而毕诚也的确没有辜负李忱的期望,到任后一方面对侵扰唐境的党项部落进行征讨;另一方面又遣使安抚党项诸部,在恩威并使的策略下,党项侵扰问题再次被解决。

可是毕诚也知道,想要威慑党项,仅仅在其侵扰时进行征讨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做到兵多粮足,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他在当地广为招募士兵,就地开辟荒田,组织屯田生产。据史料记载,在毕诚的组织下,当地一年收获的粮食多达三十万石,节省从中原运粮的经费达到百万贯。由于毕诚的努力经营,党项诸部在看到唐朝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后,不敢轻易侵扰边境,唐朝西北边境在数年内保持了难得的安定。

然而在唐懿宗之后,中原地区战乱四起,唐朝自顾不暇,再也没有力量威慑党项诸部。于是党项势力日益增强,其中平夏部的首领拓跋思恭在咸通十三年(872年)进占宥州,自称刺史。黄巢起义爆发后,唐朝曾经利用拓跋思恭成功镇压黄巢起义,因此任命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自此之后,党项在唐朝边境的割据已经成为事实,一直到后世李元昊统一党项各部,建立西夏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