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党争终结(第3/7页)
在改善被贬黜的牛党成员处境的同时,白敏中没有忘记提拔在武宗李炎时期被李德裕压制不受重用的官员。例如,刑部侍郎马直加封为盐铁转运使;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韦琮为中书侍郎,而且这些人全都加上同平章事的头衔,使之具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
在白敏中看来,这些人虽然不是牛党成员,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是可以团结的力量。
九月,在白敏中的运作下,李德裕被再次罢免,免去其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的职务,而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也一并解除,降任为东都留守。白敏中还指使曾经追随李德裕的官员李咸,让他揭发李德裕许多不为人知的“阴事”,李德裕因此而罪加一等。皇帝李忱下令将其东都留守降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之职。
白敏中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让曾经权威显赫的李德裕一落千丈,这其中固然是皇帝李忱起到了决定作用,但白敏中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排斥李德裕及其同党的过程中,无论是皇帝李忱还是白敏中其实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白敏中向李忱极力推荐的令狐绹。
令狐绹是已故名臣令狐楚之子,令狐楚是唐德宗李适时期贞元七年(791年)的进士,以才思俊丽称誉天下,历仕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皇帝,官至尚书左仆射,爵封彭阳郡开国公。甘露之变后,文宗李昂想要任用他为宰相,但由于令狐楚为王涯等大臣遇害鸣冤叫屈,所以被宦官仇士良所嫉恨而未成。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的一天,李忱召白敏中议事时,问他当年参加宪宗李纯的葬礼时,在半路上忽然遇到风雨,当时百官和后宫全都四散躲避,只有一个高个子长着长髯的护陵使攀附在宪宗李纯的灵柩上不肯离去,这个人是谁?白敏中当即告诉李忱这个人就是历仕六朝的令狐楚,然后他又向李忱详细介绍了令狐楚的为人以及才学和经历。
李忱知道后,十分欣赏令狐楚的才学和气节,只是当时令狐楚已经去世多年,李忱对此颇为遗憾。于是他又询问白敏中,令狐楚是否有胜任宰相的后代。白敏中顺势就说其子令狐绹才学盖世、器宇轩昂,是个能胜任宰相的难得人才,将令狐绹推荐给了李忱。
李忱当即下诏,将身在湖州担任刺史的令狐绹调入朝廷,任命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在令狐绹接受任命入朝谢恩时,李忱向他问起当年宪宗李纯的许多事情,令狐绹都能如数家珍般地侃侃而谈,使李忱不由得龙颜大悦,于是继续擢升他为翰林承旨。此后,李忱逐渐将令狐绹倚为心腹,据史料记载,令狐绹经常奉命入宫和李忱商谈国事一直到深夜,商谈结束后李忱让令狐绹坐着自己的乘舆回府,搞得令狐绹府上的人以为是皇帝陛下驾到,等到看见令狐绹下来时,所有人全都大吃一惊。
值得一提的是,令狐绹是李忱在位时期任期时间最长的宰相。
令狐绹因为白敏中的推荐而得到皇帝李忱的赏识,同样他也成为了白敏中的亲密战友。此后在皇帝李忱的支持下,令狐绹和白敏中上下互相配合,对李德裕的打击排挤不断升级,到大中元年(847年)底,李德裕分司东都的职位又被贬为潮州司马。李忱在贬黜的制词中将李德裕批评得体无完肤,而且制词结尾部分,李忱写了这样一句话: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这最后一句话,充分表露了李忱以及牛党势力要将李德裕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心态。因为在唐朝,被贬黜到偏远地区的官员,遇有皇帝恩赦是可以迁移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内地州县安置的,这在当时叫量移。但是李忱却将李德裕列在了“不在量移之限”的行列,这表明至少在李忱在位期间,李德裕已经不可能再重新回到朝廷之内。
事实证明,自此之后李德裕再也没能被重新起用,政治生命就此终结,而且以他为核心的李党势力,被彻底地击垮而土崩瓦解。不过,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李党势力退出朝廷的政治舞台居然源于会昌五年(845年)发生的吴湘盗用程粮钱案。
吴湘翻案
吴湘是会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绅管辖下的扬州江都县尉,哥哥吴汝纳时任河南府永宁县尉,叔叔吴武陵曾经担任韶州刺史,后来因为贪污被贬为播州司户。当时李德裕在朝中掌权,以吴武陵贪赃枉法之事有意压制吴汝纳,使其官职久久不能得到升迁,吴汝纳因此嫉恨李德裕,转向投靠李宗闵和杨嗣复,而成为牛党成员。
会昌五年(845年)六月,吴湘盗用程粮钱一事被人揭发检举,所谓程粮钱是指官员因公出差远行,朝廷按照路程的远近计程发放粮食,因为粮食太重不便携带,就以钱财代替发放,这笔钱就叫程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