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时局考验(第8/9页)

李昂听完李德裕的话没有表态,他让李德裕先退下去。不过,没过多久李昂就下令贬给事中杨虞卿为常州刺史、中书舍人张元夫为汝州刺史。在李德裕看来,自己的话起了效果,这仅仅是个开始,初战告捷的他只是试探出了皇帝陛下的内心所想,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动用自己的手段直达自己的目标。

正月二十七日,李昂同时召见李宗闵和李德裕议事。在议事之后,李昂又提起了朝廷的朋党问题,由于先前李宗闵的两大心腹被外贬,所以李宗闵急于表白自己,他率先告诉李昂,自己这么多年以来对朝廷的朋党问题十分清楚,所以对于杨虞卿这些人都没有给什么好官职。

李德裕立即听出了李宗闵这是在撇清自己,所以他马上反唇相讥说给事中、中书舍人难道不算肥差?这些人的官职又是谁授予的呢?在自己回来之前,朝廷中又是谁在朋比为党呢?

李德裕一连串的反问,让李宗闵一时间大为惊讶,虽然两党明争暗斗很多年,但在皇帝面前让对方如此尴尬还尚属首次,李宗闵当然不会知道,李德裕已经运用自己的手段,让皇帝李昂不自觉地站到了他这一边。

惊讶之下的李宗闵一时间语塞,而在皇帝李昂看来,李宗闵显然是被李德裕说到了要害。所以,在这次对话的三天后,李昂再次下令外贬李宗闵的另一个心腹萧浣为郑州刺史,至此李宗闵一党的核心成员全部被排挤出朝廷。

把持朝政多年的牛党瞬间土崩瓦解,这完全出乎李宗闵的意料之外,甚至他都没来得及组织反击便被李德裕踩在了脚下。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皇帝陛下会如此快刀斩乱麻地将他本人也进行了外调,职位是山南西道节度使。虽然皇帝陛下保留了他同平章事的头衔,这次不算是被贬,但显然自己实际上也被排挤出了朝廷。

随着李宗闵的外调,以李德裕为核心的“李党”终于在八年后东山再起。然而好景不长的是,在李德裕威风八面地把持朝政时,牛李两党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时任昭义节度副使的郑注。

郑注,绛州翼城人,出身寒微,以行医结交于京城长安权贵之间,本姓“鱼”,冒称“郑”姓,时人称之为“鱼郑”,后来受宠当政后,人们背后送他绰号“水族”。

郑注身材瘦小,两眼近视,但却能善解人意,巧言献媚。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愬担任襄阳节度使的时候,郑注因为给李愬看病且效果不错而得到李愬的宠信,后来郑注又跟随李愬移镇徐州,凡是军政大事,李愬都和郑注商议。依靠李愬的宠信,郑注在军中作威作福,军中将士对他十分厌恶。当时的宦官监军王守澄将人人厌恶郑注的情况告诉了李愬,并希望李愬能够驱逐郑注。对于王守澄的建议,李愬只是笑了笑,告诉他可以和郑注谈一谈,只要谈过后,王守澄就会立即改变想法。

带着一丝好奇心,王守澄听从了李愬的建议,和郑注长谈了一番,正是这次交谈,改变了王守澄先前对郑注的印象。郑注思路敏捷,言辞机辩,给王守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次长谈后,郑注同样得到了王守澄的器重。后来王守澄回到京城担任枢密使,郑注跟着他一同回到了京城,并因为王守澄的推荐而受到穆宗李恒的器重。

不过,郑注为人阴险狡诈,在朝廷中也受到很多人的非议。李昂即位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就认为郑注这个人不靠谱,请求朝廷任命郑注为昭义行军司马,进而将其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不过,郑注刚刚到任一个月,李昂便因为中风而病倒,王守澄利用这个机会向李昂推荐郑注为他行医。这样郑注重新回到宫中为皇帝陛下看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李昂的病情大为好转,这也使得郑注受到了李昂的高度信任,自此之后,郑注便开始青云直上。

关于郑注的事情我们在后边的甘露之变中还要讲到,这里暂不赘述。现在我们要说一说这个才思敏捷且为人阴险狡诈的人是如何扳倒牛李两党魁首的。

郑注因为给皇帝陛下看病有功,被李昂升职为昭义节度副使,不久在王守澄的帮助,郑注被李昂重新召回朝廷。当时因为李德裕排挤牛党后,也同样形成自己一党独大的局面,而且不将具有拥立之功的王守澄放在眼里,因而遭到其嫉恨。

郑注回到京城后,王守澄将对李德裕的厌恶之情告诉了他,于是为了增强对抗李德裕的力量,他们决定说服皇帝陛下重新召回和李德裕水火不容的李宗闵。

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十四日,在王守澄和郑注的一再建议下,李昂诏令李宗闵回到长安,十月十四日任命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迫于王、郑二人的压力,命李德裕以同平章事的头衔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