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时局考验(第6/9页)

李德裕到达西川后首先修建了一座筹边楼,每日登高眺望,观察当地的山川形势,派人绘制西川的地形图,其中包括南方的南诏和西边的吐蕃,并每天召见长期在军队任职且熟悉军事和边防情况的人进行详细询问。即使是挑担赶车做小生意的人,甚至是蛮族人,李德裕也都不放过,仔细向他们询问山川形势、城市位置、道路远近的分布情况。不到一个月,他就对西川地区做到了了如指掌,熟悉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李昂命令李德裕组织堵塞清溪关,以断绝南诏入侵西川的要道。李昂特别交代,如果没有土的话,就用石头堆积,为此,李德裕上疏李昂,认为西川通往南诏的小路有很多,仅仅依靠堵塞清溪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派重兵把守才能保万无一失。而且只要训练一支作战勇敢的军队,凭借南诏的实力是断然不敢入侵的,当然军队的人数不一定多,只要听从指挥就可以。

从军事角度而言,李德裕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南诏这次入侵正是因为杜元颖忽略了边防军的重要性,才使得南诏长驱直入。而且以前西川地区出现的部将袭杀节度使以自立的现象,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是边防军。可以说,李德裕一入西川便把准了脉搏,最终李昂采纳了李德裕的主张,让他放手去做。

南诏撤兵之后,李昂让诸镇援军返回本镇。李德裕刚到西川上任之时,援救西川的诸镇军队大多已经返回本镇,只有河中、陈许两镇的三千人马仍留在成都。李昂下令让他们在次年三月一并撤回本镇,可是西川百姓却担心诸镇军队全部撤走后,南诏军队会再次乘虚进犯西川,因此全都惶恐不安。李德裕发现这个问题后,果断上奏朝廷请求留下河中五百人、陈许一千人继续镇守西川,这样一来,可以在自己重新整合边防军的过渡阶段,不至于让西川再次陷入防备空虚状态,对于这个建议李昂也是完全同意。

于是,在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李德裕开始实施他的重整边防军计划。

针对杜元颖在任期间边防军虽然人多但战斗力却不强的现状,李德裕首先采取精兵政策。以前西川军队中的老弱病残士兵,从来不进行更新淘汰,现在,李德裕按照五尺五寸的标准,淘汰了四千多名年老体弱的士卒。同时从淘汰的士兵家属中招募年轻力壮者一千人,以便安抚这些被淘汰的人。其次,李德裕选择旧僚与州兵中能胜任征战者来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又让河中、陈许那一千五百名士兵融入西川的士卒之中,让他们互相学习,进而提高兵员素质。

在整兵的过程中,李德裕同样没有忽视武器准备的工作。过去西川将士制造的兵器,只讲究装饰性但实用性不强,李德裕针对这种情况,特意请来安定(今甘肃泾川)的能工巧匠制造铠甲,同时聘请工匠制造弓箭,招募浙西的巧匠制作弓弩。经过一段时间的制造和配备,西川军队的武器装备逐渐精良。

兵员素质的提高加上武器配备的精良,接下来李德裕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组织这些人,开展优质的训练。《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

时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其精兵曰南燕保义、保惠、两河慕义、左右连弩;骑兵曰飞星、鸷击、奇峰、流电、霆声,突骑,总十一军。

为了加强边塞的防御能力,李德裕决定修筑城防,在南部修筑杖义城,以防止南诏从南方经清溪关过大渡河入侵蜀地。与南诏、吐蕃交界处修建御侮城,进而南防南诏,西御吐蕃;在西部筑柔远城,以阻止吐蕃的入侵,又修建邛崃关,以占据险要关隘之地。总之,李德裕在要道、关隘、咽喉地段都设置了城防和关隘,占据非常有利的地势,守卫十分严密,让南诏和吐蕃很难越近。

蜀中多为丘陵地带,道路险阻,运输不便,往边区运送粮食是个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往接近南诏的地区运送粮食,每当酷暑炎热时更是困难。在李德裕到来之前,往赡黎(今四川汉源)、巂州(今四川巂县)等边地运送粮食,要经过嘉眉道(今四川乐山至眉山县)、阳山江(今四川汉源境内大渡河下游支流),最后到达目的地,盛夏时节,很多运送者会因为当地的瘴疠而病死在路上,所以当时川民迫切希望的就是能够改善运输路线。

针对这个问题,李德裕到来后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经过多次的现场勘查后,李德裕决定除了改善嘉眉道的运输条件外,另辟运输路线,转邛、雅两道运送粮食,并以十月作为运送粮食的起始月份,在夏天到来之前运送到目的地。李德裕此举是以新开辟的邛雅道与旧嘉眉道结合,采取双轨并运的方式来减少运输路途的困难,并且改变运输时间,使得劳役者免受夏日酷暑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