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8/16页)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王承宗是幕后主使时,平卢的李师道向所有人证明了他才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之所以李师道会站出来,原因在于他低估了李纯的信心,以及对裴度出山的顾虑。

李师道派人袭击宰相以后,原本认为李纯会因此被迫停止征讨淮西。但事实恰恰正相反,李纯不仅没有罢兵,反而继续增兵,并且重用裴度,实在有些不荡平淮西誓不为人的架势。在李师道看来,裴度是个和武元衡一样厉害的角色,裴度执掌征讨淮西事宜,丝毫不逊于武元衡。

眼下指望再派刺客进行二次暗杀已不现实,毕竟朝廷已经加强了戒备,因此李师道只得谋划采取另一种方式,准备在东都洛阳发动叛乱,再次迫使李纯罢兵。

七月七日,李师道与嵩山僧人圆净密谋,意图在东都洛阳发动兵变。之所以他会找到圆净,是因为圆净早年是史思明的部将,年轻时勇猛强悍,安史之乱平定后,削发为僧隐匿于嵩山之中,但仍与河北藩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此时圆净已经是个80岁的老人,但他依旧贼心不死,妄图有一天东山再起为史思明报仇。

圆净曾经向李师道献计,在伊阙(今河南伊川)、陆浑(今河南嵩县)两地十余处地方多多购置田地,然后聚集山棚(以打猎为生的山民)居住,供给他们衣食,以便将来在东都起事。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李师道觉得要想在东都制造混乱,圆净是个很好的人选。

当时李师道的平卢镇在洛阳设有进奏院,因为平卢将士强悍,他们往来其间朝廷官员全都不敢过问。在此之前淮西军队已经多次逼近东都洛阳,因此守卫洛阳的军队基本上都屯驻于伊阙,而洛阳城中的守备力量则相对空虚。

八月二日,李师道暗中挑选勇士数百人交给了圆净,潜伏在洛阳进奏院中,准备在第二天发兵焚烧东都皇宫。李师道准备得相当充分,他现在唯一等待的就是明天太阳的升起。

然而,就在这一夜意外发生了。

当天晚上,圆净在进奏院中烹宰牛羊犒劳这些第二天跟着他一同起事的兄弟。可是因为食物分配不公,其中两个士兵杨进和李再兴因为口出怨言而被圆净责罚,两个人心中越想越气,因此决定前往东都留守吕元膺那里告发李师道。

吕元膺得知消息后大吃一惊,立即派人从伊阙调回大量兵马,迅速包围平卢进奏院。当叛军得知官军前来围剿时,立即关闭大门试图与官军对抗,一时间官军将平卢进奏院围得水泄不通。

由于叛军防守严密,官军虽然努力想冲进进奏院,但效果并不理想。就在官军稍微松懈之时,圆净带领叛军开始向外突围,当时防御判官王元茂杀死一名叛军士兵准备冲进进奏院,结果叛军被迫强行突围,官军的包围圈被冲开了一个缺口,叛军迅速突围渡过伊水,逃往西南的深山之中。

东都洛阳的西南方向,与邓州(今河南南阳)、虢州(今河南栾川)接壤,边境上山高林深,如果仅仅依靠官军的力量去搜捕叛军,那无异于是大海捞针。所以为了将叛军一网打尽,吕元膺决定发动那些山棚来为自己做事,为此他设立重奖,只要能协助官军活捉叛军者及提供叛军行踪消息的,奖赏一百两白银。

在那些普通的山棚们看来,这绝对比李师道给的供给要诱人得多。

所以,几个月后,有一个山棚外出卖鹿肉时,被叛军洗劫一空,于是这个山棚将消息告诉了吕元膺。吕元膺当即领兵迅速包围叛军隐藏的地方,将圆净和全部叛军活捉。

吕元膺将参与叛乱的士兵全部处死,其中包括和李师道勾结并接受李师道授职的东都留守将领一人、防御将一人以及驿卒八人。当然最关键的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圆净交代了暗杀武元衡的刺客是李师道所派,并非王承宗所为。吕元膺立即将这个消息密奏皇帝李纯,同时建议李纯加强东都洛阳的防卫,防止再次出现变故。

东都事件的发生,使李纯再一次感到震惊。在他看来,如果叛乱没有及时得到制止,叛军数千人完全占领洛阳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洛阳如果失控,吴元济很容易就会北上进兵中原地区,那时候形势的变化将对朝廷十分不利。

为此李纯重赏了吕元膺,同时他也知道李师道虽然罪大恶极,但目前局势下他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咽,绝对不能表现出知道刺杀武元衡的幕后指使者是李师道的事实。因为目前讨伐淮西依然未果,前段时间又断绝了王承宗的朝贡,现在再贸然和李师道决裂,朝廷断无必胜的把握。

“李师道!朕暂且忍下了,平定淮西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你!”

二讨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