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6/16页)
于是王承宗派牙将尹少卿前往长安求见武元衡。在和武元衡的交谈过程中,尹少卿口吐狂言,对武元衡十分不敬,结果被武元衡严厉斥责。尹少卿回到成德向王承宗禀报后,王承宗大怒,立即上疏皇帝李纯,竭力诋毁武元衡。
但李纯并不为其所动,在给王承宗的回复中,李纯告诉他:武元衡作为自己的代表,能够接见藩镇派来的代表,已经算是很给他面子了。尹少卿居然还口吐狂言,如果换作自己,一定不会让他走出宫中半步,现在武元衡是征讨淮西的全权负责人,他的位置无人能够代替。
正是李纯这最后的一句话,给武元衡带来了杀身之祸。
王承宗在皇帝陛下那里吃了闭门羹,这让他十分郁闷。他将皇帝的回复带给了李师道,李师道知道后也感觉如鲠在喉,他们一致认为以武元衡为首的主战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强有力的障碍。如果没有这些主战派,李纯征讨淮西的信心会大为受挫。
于是,一个刺杀计划就这样应运而生。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清晨,京城长安天色未明,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准备去宫中早朝。自五月李光颜时曲大捷以来,皇帝李纯一再指示中书省、尚书省等有关部门要加紧协调配合,做好征讨淮西的各项相关事宜,保证前线将士及粮草物资的相关供应,因此这段时间里武元衡相当忙碌。
武元衡的居住地在长安城东南的靖安坊,是朱雀门街东第二大街第五坊,属于万年县管辖区域。这一坊是不少达官贵人居住的地区。
武元衡与护卫从靖安坊东出门后,秉灯烛沿街北行,准备由丹凤门入大明宫。当时护卫在前开路,武元衡骑马居后而行,就在他们刚刚出门不久,忽然从旁传来一声高喊:
“灭烛!”
“是谁在乱喊?”武元衡的护卫警觉地呵斥道,然后向两旁不断察看,已经将刀抽出。
护卫们的反应十分正常,因为此时天色未明,而且宰相出行居然有人在路边高喊,这已经是犯了冲撞之罪,所以护卫们立即紧张起来。
此时武元衡也觉得事有蹊跷,正准备下马询问究竟,但就在他还没完全下来的时候,一支冷箭射中了他左肩。
“哎哟!”武元衡疼得一头栽落马下。
“保护宰相大人!”领头的护卫一声高喊,紧接着护卫们开始向四周扩散试图找出放冷箭的人。
几乎就在这同一时间,路边忽然闪出几个人影,以极快的刀法瞬间劈倒两名护卫,径直奔到试图挣扎站起的武元衡身边。没等武元衡反应过来,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然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向东南方呼啸而去。
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事情,等到护卫们反应过来迅速围拢过来的时候,只见失去头颅的武元衡已经倒在血泊之中。
案发的时候夜色依然很浓重,坊间路上还没有行人,巡逻的兵卒得知武元衡被害后,立即高声呼喊:
“贼人杀害宰相了!”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皇宫之内。
当时宫中很多官员不知道究竟是哪位宰相遇害,等到不久后武元衡的护卫将其坐骑牵到宫中后,人们才知道遇害的是李纯最为信任的武元衡。
当时众多朝官人心惶惶,事实上,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几乎就在武元衡遇害的同一时间,距离靖安坊不远的通话坊也发生了袭击事件。
这次刺客们的目标是另一个支持李纯征讨淮西的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裴度。
裴度最初担任河阴县尉,后为监察御史,因上疏批评权贵而获罪,被贬河南府功曹。元和六年(811年)以司功员外郎身份知制诰,参与起草皇帝诏命。元和七年(812年)出使魏博进行宣慰,元和九年(814年)作为李纯的特使巡视淮西行营,归朝后告诉李纯,朝廷只要坚持讨伐淮西,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因为裴度也力主讨伐淮西,所以他和武元衡一同被藩镇列进了暗杀的黑名单中。
裴度当时居住的通化坊,位于长安城东南角最后一坊。六月三日清晨,裴度也是骑马与护卫出通化门上朝。事先埋伏在路旁的刺客上前挥剑猛砍,由于裴度躲闪及时,第一剑砍断了束带,可是裴度没有躲过第二剑,被砍在后背上,第三剑砍在了头部,裴度剧痛之下翻身落马,跌入路旁的沟中,在这紧急关头,随从王义猛扑上前,抱住刺客,并大声疾呼捉贼,刺客一时间脱身不得,于是挥剑砍断王义的手臂,仓皇向南逃去。
裴度此次被袭,所幸当时头戴扬州毡帽较厚,所以不至于送命,又有王义拼死相救,最终免于一死,可是当时伤势极为严重。
天色大亮之后,李纯准备在宣政殿上朝,忽然听到有司上报宰相武元衡遇袭身亡和裴度遇袭受伤的消息,大为震惊。当他恢复理智后转入延英殿后,终于抑制不住悲痛之情,放声大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