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7/16页)
武元衡的身亡和裴度的受伤,使李纯受到极大的打击。一年多来坚决支持自己讨伐藩镇的宰相李吉甫病逝而去,而现在这两位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一个身亡,一个重伤,这不禁犹如抽去了李纯的主心骨,让李纯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当然,此时年近不惑的李纯,不再是十多年前刚刚即位的毛头小子,如果说那时李纯对西川刘辟的挑战尚有所犹豫,那此时的李纯可以说是愈挫愈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传朕旨意,三日内缉拿袭击两位宰相的凶手,从今天开始增兵淮西,不讨平淮西绝不停止。”
李纯已经下定决心,可以说武元衡的死和裴度的重伤让李纯的心瞬间强硬起来,即使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动摇他讨平淮西、重振大唐帝国雄风的决心。
李纯当日下令宣布缀朝五日以示哀悼武元衡,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赠谥号“忠愍”,并规定今后凡是宰相出入,都由金吾卫士兵张弦露刃,严加保护。
李纯要求三日内缉拿凶手,这当然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在袭击事件之后,在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等地的路边墙上,留下了“勿急捕我,我先杀汝”的字条。因此一些官员纷纷担心祸至自身而不敢紧急搜捕刺客。当时兵部侍郎许孟容见到负责缉拿刺客的官员全都消极怠工,为此上疏李纯,认为自古以来还从来没发生过宰相横尸路边,却没有找到凶手的事例,这真是朝廷的耻辱。
李纯接到许孟容的奏疏后,针对官员们消极怠工的现状,在六月八日发布《捕杀武元衡贼诏》,诏文言辞激烈,并悬赏两万贯钱缉拿凶手。李纯让人将悬赏的榜文贴在京城中心地带,据韩愈的记载,当时百姓围观者每天有数万人。为了尽快找到凶手,李纯要求在京城长安进行全城大搜捕,公卿百姓凡是家中有夹壁、重楼的都要搜索一遍,尤其要对来往行人特别是燕赵之地的人进行严加排查。
六月十日,神策军将领王士则等人上报,说在京城的成德进奏院(类似于现在的地方驻京办事处)捕获恒州士卒张晏、李惠嵩等八人,系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凶手。李纯接奏后,命令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加以审讯核查。
经过半个多月的认真审讯核查,张晏等人对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罪状供认不讳。于是,李纯在六月二十八日发布《诛杀武元衡贼张晏等敕》,下令处死张晏等八人。
当时凶手是在成德进奏院里被抓到的,从表面上看好像成德镇的王承宗是幕后主谋,而且王承宗也的确上疏诋毁过武元衡。因为征讨淮西,李纯不想树敌过多,所以李纯在敕文中只字未提王承宗,但人们似乎更相信王承宗是这次袭击事件的始作俑者。
不过对于张晏等八个人是否就是杀害武元衡的凶手,刑部尚书张弘靖表示怀疑,他上疏请求李纯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件事,但李纯并没有接受,依然下令将张晏等人处死。
当时李纯只想着及时破案,为武元衡和裴度报仇,同时也是为了挽回朝廷的脸面,他并不知道事实上袭击两位宰相的真凶另有其人。
这件事情一直到侦破一件谋反案方才真相大白。
圆净谋反案
宰相武元衡被害身亡,裴度身受重伤,反而激发了李纯继续加大对淮西用兵的力度。在裴度修养疗伤的二十多天里,李纯诏令宫中卫士驻扎通化坊日夜守卫,时刻保护裴度的安全。
袭击事件发生后,朝廷主张停止征讨淮西的大臣请求李纯免去裴度的官职进而安慰成德、平卢藩镇的情绪。李纯听到这样的意见后,顿时怒不可遏。
“如果罢免裴度,那就正好中了他们的奸计,朝廷从今以后再也没有纲纪可言,只要裴度还在,足破藩镇。”
这是李纯当时甩给那些大臣的话。
六月二十四日,在裴度尚未完全伤愈的情况下,李纯召裴度入宫密商平藩之事,并指示裴度今后如果有事不必等待在宣政殿上朝时再说,可以直接入延英殿奏见。六月二十五日,李纯颁布诏令,以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全面负责征讨淮西事宜。
作为武元衡的接替者,裴度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向李纯建议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平定淮西。为了让裴度更加及时地了解前线的战况,李纯破除了宰相不得在家中见客的规定,特许裴度可以在家中会见各方人员。
裴度全面执掌征讨淮西事宜后,朝廷内自武元衡被杀后的惶恐气氛逐渐消失,朝臣们一致认为裴度有能力担当重任。同样,裴度的出山,也让藩镇们开始产生焦虑。
七月五日,李纯针对王承宗派刺客袭击宰相之事,颁布《绝王承宗朝贡赦》,追究王承宗的责任。在敕文中李纯虽然指明王承宗袭击宰相的罪状,但鉴于征讨淮西不便树敌过多,李纯只是断绝了王承宗的朝贡,没有继续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