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第7/9页)
宇文士及看到夏军的阵型开始移动,马上按照李世民的部署,迅速带领骑兵向东转移。本来,夏军追击宇文士及这点人,用一营人马绰绰有余,但是他们的追击战术实在太糟糕,居然跟上去了将近一万人。
既然是已经布好的阵型,那么所有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问题出来了,这一万人的空缺,由谁来填补?由于夏军的业余,事先并没有制定应急预案,所以这个空缺没人去填补。
好了,宇文士及的任务顺利完成了。接下来的任务将由李世民来完成。
就在夏军阵营出现空缺的一刹那,李世民带领骑兵迅速地杀了过来。目标是窦建德中军大营。
李世民当然明白,以自己的实力,要想打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只能用一种方法———闪电突袭。而要想使敌人彻底瓦解,就必须使他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李世民在此之前的一切安排都是连环式的。宇文士及不过是佯攻,召回广武山下的一千匹战马,是为了发动实质性的攻击。
自古能军无人能出李世民之右者!
数千唐军排山倒海般向窦建德大营发起猛烈的冲击。
李世民心里最清楚,此刻,时间是最宝贵的,一旦窦建德醒过闷来,组织人马将唐军包围,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实上,李世民多虑了,准确地说,是高估了窦建德的指挥能力。
此时的窦建德正在做一件领导们都擅长而且喜欢做的事———开会。开会的内容是:怎样攻打虎牢关,怎样活捉李世民。真是莫大的讽刺,窦建德一定想不到结果恰恰相反。
也许是过于自信,也许是压根想不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直奔自己的中军大营,窦建德没有在营外细致地布防,当李世民冲进来时,窦建德刹那间脑子一片空白。窦建德的表现,让我们再一次见识了夏军的“业余”作战水平。一万士兵脱离自己的阵地去追击敌人,作为主帅居然不知道。
记得黄宏在小品《打气》里说过一句台词:我不下岗谁下岗?这句话套用在窦建德身上应该是:我不惨败谁惨败?
“骑兵在哪?冲上去!冲上去!”慌乱之中窦建德急忙下令。但是,一个很搞笑的原因,却阻止了骑兵的道路。
开会的人实在太多,本来这些大臣很多人就都是混日子的,当唐军冲过来时,所有的大臣由于害怕,下意识地向窦建德身后跑,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窦建德的骑兵部队无法前进。
基本上,这也算防线是从内部崩溃的吧。史书记载:进退之间,唐军已至!
没办法,跑吧。
逃跑是个技术活
事实上,逃跑这项工作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可惜,我们的窦建德先生由于平常缺少逃生训练,所以本次逃生行动,以失败告终。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鬼死棺材烂。
当窦建德跑到一个叫牛口渚的地方时,他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成了光杆司令。窦建德勒住马头,不禁感慨万千,自己坐在那个宝座上时,底下那么多的人前呼后拥,口中不断唱着自己最爱听的赞歌,那个时候,他真的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信任每一个人对他说的话,信任每一个人对他做的事,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善良,都是那么可爱。
今天,他终于明白了,先前的一切吹捧、赞扬、毕恭毕敬等不过是伪装而已,人们不是在吹捧、赞扬窦建德,不是在对窦建德毕恭毕敬,大家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一样东西———权力。
不想这么多了,还是活命要紧。此时的窦建德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回到河北,自己依然能够东山再起!
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就在窦建德停止思索,准备继续向前时,唐将白世让、刘武威迅速地追了上来。
“这有个夏兵!”
“别让他跑了!”
话音未落,白世让举起长槊便刺,他当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夏王窦建德。
“别杀我!我是夏王窦建德!把我带到你们秦王那里,你们会得到重赏啊!”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窦建德的这番话很是诟病,认为堂堂当世枭雄,居然在关键时刻表现得这么贪生怕死,实在不像个爷们。说实话,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想说一句,我能够理解他。
归根到底一句话,窦建德不是神,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只要是人,就有求生的本能,窦建德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不必苛求他必须表现得多么英勇不屈、大义凛然。
当然,对于那些将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取义的人,我还是十分钦佩的。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