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第6/9页)
五月二十七日,李世民率领骑兵北出虎牢关,渡过黄河,在广武山下开始牧马,这一切自然没有瞒过窦建德的眼睛。当晚,李世民返回了虎牢关,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千匹战马在广武山下。
请注意:就是这一千匹战马彻底迷惑了窦建德。
很长时间以来,窦建德一直忌惮李世民的骑兵,现在他看到唐军的所有马匹都在广武山下,那虎牢关中必定没有骑兵,这实在是个发动总攻的好机会。窦建德的情报工作再一次出现了失误。
第二天,窦建德决定,对虎牢关发动总攻。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史料证明窦建德出动了全部军队,但至少人数是庞大的。据史料记载:北距大河(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
壮观!实在是壮观!
在壮观的背后,其实表现了窦建德决战的信心。窦建德的信心是百倍的,但是当他布好阵后,他忽然发现,唐军阵营一片寂静。
为什么?唐军的阵营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窦建德开始纳闷。难道有埋伏?“传我将令,暂停前进,静观其变!”在没有摸清虚实之前,为了稳妥起见,窦建德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沿汜水河岸驻扎。
在我看来,这固然是个稳妥的决策,同时也是个贻误战机的决策。事实上,窦建德顾忌唐军有埋伏,唐军也同样心虚。
将近十万人敲锣打鼓地向自己阵地走来,这么庞大的阵容,换了谁都会有些胆怯,唐军阵营没有动静,是因为唐军将领们都看傻了眼。但是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当夏军在汜水河边停止驻扎后,李世民带着几个随从登上高丘,开始观察夏军的虚实。作为一个久经沙场,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优秀将领,李世民在观察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夏军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病。
第一就是人心浮躁。本来大战在即,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应该全神贯注,随时应对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李世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走神的、逗笑的、左顾右盼的,应有尽有,好像打败唐军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可见夏军的整体素质实在不怎么样。
第二便是阵型松散。窦建德沿汜水一字布阵排开,在汜水的前边就是虎牢关,两军阵营只有一水之隔,唐军完全可以渡过汜水冲击夏军的阵营,而夏军阵营首尾长达二十里,看起来十分唬人,其实真要是打起来,首尾根本无法相顾。
结果证明,正是这个松散的阵型,最终导致了窦建德的惨败。
夏军的情况,让李世民暗暗好笑。见过打仗业余的,实在没见过打仗如此业余的。李世民当机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他坚信,以窦建德的性格是绝对不敢攻过来的,以夏军的人员素质,时间一长,军心必然涣散。
李世民的判断完全正确。
唐军的阵营依然静悄悄,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夏军出现那个致命的破绽———军心涣散。
等待总是漫长的,等待也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意志的比拼。等待的过程中,是看不到最终的结果的,但当你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最终盼来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你会发现,等待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只要结果美满,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李世民的等待也很漫长,最终他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夏军的破绽出现了。
窦建德从早上开始布阵,历时三个时辰,由于当时天气炎热,中午时分,夏军开始出现骚动。有的开始席地而坐,有的争抢饮水,甚至有的人开始寻找阴凉处避暑。
农民军的整体素质真是无法和正规军相比。
奇袭
从早晨到现在,李世民始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夏军,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喝一口水,现在他终于看到夏军开始散乱。
“宇文士及听令!”
“在!”
“率领三百轻骑兵,先作一下试探性攻击!”
“是!”
“注意!如果敌阵不动,马上撤回来,如果敌阵散乱,你等引兵向东进发!”
“遵命!”
“丘行恭听令!”
“在!”
“马上将广武山下的那一千匹马领回来!让骑兵做好战斗准备!”
“遵命!”
李世民把一切安排妥当,他知道决战的时刻来临了。
宇文士及的试探性攻击就此开始。就在他带领骑兵冲到对方不到一里的地方时,夏军开始骚动。我再重复一遍,是“骚动”!
“嘿!唐军这个把人过来干吗啊?”
“嗨!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啊?冲过去先把他们解决了呗!”
“是啊!唐军过来这么几个人,纯粹是找死啊!”
“弟兄们跟我冲!”
……
夏军注定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