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第5/9页)
刚刚打败孟海公,俘获了大量的土地和金银财宝,在夏军看来,俘获的这些东西远比发展势力重要,史书记载:“建德数不利,人情危骇,将帅已下破孟海公,皆有所获,思归洺州。”
在我看来,“人情危骇”纯粹是扯淡,心里惦记着如何挥霍金银财宝才是真的。
当然,窦建德是绝对不想回去的,现在金银财宝对于他来讲简直如粪土一般,他要的是一统天下,要的是万人敬仰。可惜的是,领导与下属终究是一对矛盾体,对于下属的要求,窦建德必须要有所考虑,但是这场仗也必须要打下去。
问题的焦点出来了:如何尽快结束这场战斗,让大家回去享受一下。
开会!集思广益。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上,集体的力量有时也是没用的。
第一个站出来发言的是参谋凌敬。
“皇上!微臣认为这场仗必须要打下去,当然也要尽快结束它,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率大军避开虎牢关,攻取怀州、汉阳等地,然后翻越太行山,攻打李渊的老家山西,然后再拿下壶口、蒲津等地,直接威逼长安。到时李渊肯定撤回围攻洛阳的唐军进行自救,那洛阳不就解围了吗?此乃围魏救赵之策也!”
凌敬这么说,相信他一定没到过太行山。水源如何解决?粮食如何供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凌敬的建议,理论上100分,实践起来绝对不及格。所以,凌敬刚一说完,就遭到了诸多人的反对。
“翻越太行山?你知道太行山多高吗?你知道翻越过去要用多长时间吗?”
“是啊!你能保证一定能打下怀州、汉阳吗?”
“你以为到了山西,人家唐军就没有抵抗了吗?”
“请问凌大人,如果唐军知道我们要翻越太行山,在山下设下伏兵,我们该往何处去?”
……
一系列的问话,让凌敬哑口无言。
书生最擅长的还是做学问,打仗这种玩命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参与的好。
众人的问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他们是在替整个夏军考虑,那可是大错特错。他们考虑的还是自身利益。
真要是按照凌敬的建议去做,这些将领当然会是首当其冲的实践者,巍巍太行山什么时候才能翻过去?你出主意,我们干活,拿我们当白痴啊?
坦白地讲,在听完凌敬的建议后,窦建德很是兴奋了一阵,但是众人的反对瞬间又将他的热情浇灭。
窦建德开始犹豫了。是翻越太行山还是坚持攻打虎牢关,这是个问题。左右权衡,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在翻越太行山的过程中,洛阳被攻陷了怎么办?
是啊!如果王世充完蛋了,那翻越太行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坚持攻打虎牢关,说不定还能擒获李世民。
对!就这么定!
“传我命令!大军尽快休整,近日攻打虎牢关!”
业余的军队
窦建德在寻找李世民的破绽,伺机发动总攻。李世民也在注视夏军的动向,寻找有利战机。双方陷入了僵局。
这是谁也不希望出现的局面。谁都希望对方率先出现破绽,当然,谁也都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阵地,至少不被对手抓住漏洞。可惜,这个世界上,实在没有完美的事。
唐军首先出现了破绽。李世民所带来的都是骑兵,而骑兵主要的供给就是马匹的草料,由于陷入了僵局,马匹的草料开始出现短缺。
人要吃饭!马要吃草!
唐军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马匹一旦断了草料,那就只能是骑兵改步兵,同时也就意味着唐军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不过,马匹所需要的草料可以就地取材,也就是说找一块草地,让马吃个饱。
当时在虎牢关的黄河以北,有大片的草地,于是李世民决定在黄河以北将马放出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牧马。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唐军牧马的消息,很快被窦建德所掌握,在窦建德看来,这是打败唐军的绝好机会。他决定利用唐军牧马的机会,给唐军以致命的打击。
窦建德的确抓住了唐军的死穴,表面看起来,窦建德似乎为李世民张开了一个大口袋,而李世民正在一步步地往里钻。事实上,正好相反。
就在窦建德刚刚拍板制定了本次作战计划,没过多长时间,一封绝密情报就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其内容是:唐军牧马时,夏军即偷袭。
记得二战时,美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击落山本五十六的座机靠的就是出色的情报工作,可见无论什么时代的战争,决定其最终结果的,除了实力、运气等诸多因素之外,情报工作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李世民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所以这一次唐军又掌握了主动权。窦建德的主动出击,在李世民看来,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机会。那就将计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