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救上到勤王戊戌庚子间的朝野政局(第10/22页)

一个月后,沈鹏再上应诏直言折,正式要求如今“为皇太后计,则归政之时也”,同时指荣禄、刚毅、李莲英等“三凶”在朝,上倚慈恩,下植徒党,权震天下,威胁士民,隐与君上为仇雠,“不杀三凶,以厉其余,则将来皇上之安危,未可知也”。而“此三人者,惟皇太后能操纵之,生杀之,皇上之才,非其敌也”。要求太后乘训政之时,“分荣禄之权,惩刚毅之暴,戢李莲英之毒,以绝一切不轨之谋,弭将来无穷之祸”。[84]

沈鹏的两次奏参,“直声震天下,虽格于堂官不得上,而海内外传诵,译稿通于外洋,几乎洛阳纸贵”。上海《中外日报》《沪报》皆登其文。[85]。11月中旬,南下筹款的刚毅回到北京,趁机将海外商民请求归政的消息透露给慈禧,并且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宋恕称:

己亥秋后,刚毅又力请速了大事,献策曰:但以虚美名目削坤一之兵权,则必不至激变。坤一既解兵权,则大事可速了。……而刘坤一“着即来京陛见”之旨不久而下矣。军机传电:“太后深念老臣,渴欲见面一谈劳苦。”以此虚优,骗安湖湘之心。一面命新署督于封印时候赶接印,印已交,而京师大事之公文即刻办齐,将于廿七八日下禅位诏于天下,改元保庆而弑旧君。盖从某大臣计:待于岁晚书信鲜通、报纸停刊、人事鲜暇之机会,赶了此一大事,可以万全。[86]

刚毅回京后递手折开列各省督抚从违之意,“极言惟刘坤一最与圣上意合”,又“谓去年政变时,刘独有电阻梗废立,今议立嗣大事,不先去之,彼必有碍大局。故太后立意解其兵权”。[87]其时荣禄曾密电试探刘坤一的口风,后者答称“以君臣之礼来,以进退之意上”[88],仍然坚持反对废立。

召刘坤一进京陛见在12月24日,在此之前,主要是设法除康。是年10月,康有为以探望母亲病重为名,从美洲东返香港,令清廷感到紧张,加紧行刺计划。其时刚毅恰好在广东,忧虑颇深。皮锡瑞记文廷式所言:

党祸不足虑。现在空捕康、梁,并王照不问。因康到澳门之故,二人讪长信太甚。长信宁亡大清,必诛康、梁,不至株连他人。[89]

刚毅返京后,“常常专注拿康,危言耸论,不知又加几许”[90]。在其推动下,清廷先派李鸿章为商务大臣,前往通商各埠考察商务,其实是“西后因各外埠华商电请归政之事,特命李赴南洋,借查察商务为名,欲以观商人之意向,设法劝诱,使向西后而背皇上”[91]。继而改派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暗中主持绑架暗杀康有为以及抓捕保皇会员亲属之事。又发布上谕,悬赏购线,以除康、梁。鉴于环境日趋恶劣,康有为只得远避新加坡。

派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的另一原因,据说是为了试探各国对于废立的态度。其时李鸿章赋闲贤良寺宅,一日,荣禄过访,

深谈晚餐,屏退左右,从容言太后将行大事,天位当易,惟亡命者肆意鼓吹,恐友邦为所惑。夙知公娴习外情,烦一探其向背。李对曰:“我办外交数十年,皆人先谒我,且此系内政,先询人,失国体。如必欲询,当授我以两广总督,我先于《泰晤士报》传其风说,届时外宾必来贺我,询我以国事,我可就而探之。”荣喜,报太后,乃命督两广,外宾果来贺,且询报言。李文忠转叩其意,外宾谓理无干涉,唯国书系致光绪帝,今易帝位,是否继续承认,尚须请示本国云。当时政府多旧人,不习外交,李文忠又或权词以保帝位,故只立大阿哥,内禅之议暂止。[92]

不过,改废立为立储,并非仅仅由于外人的干涉。至少到1899年12月初,废立之议,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上海各报接北京来耗,均言伪政府确已决计明年改元,另立新主。京官不预其谋者,闻之皆惊骇,深虑大局之难挽。李鸿章、徐桐、崑岗数人,各效忠诚,苦谏西后,谓倘必废立,则请先行斩彼老臣,以免干涉此悖乱取危之事。是时张之洞、刘坤一、谭锺麟皆有亲信人在京探传消息,一闻此耗,登即飞报。故西后正在踌躇未决之际,忽接刘、张各来一电文,又刘、谭二人联名来电一纸,均切谏废立,奏请勿为此举,以免国家分裂更早于外人之瓜分。有此诸电,西后乃暂罢议。[93]

张之洞、谭锺麟反对废立,未见其他证据。让慈禧改变决定的关键人物,看来还是荣禄。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废立之事开始提上日程。王照称主动者为刚毅、徐桐、崇绮、载漪等人,己亥冬,他们在北方五省安插好同党,载漪的胞弟载澜出任京师步军统领,内外一切布置就绪:

于是徐桐、崇绮拟就内外大臣联名吁请废立奏稿,先密请太后一阅。太后可之,谕曰:你两人须先同荣禄商定。是时荣总统董、马、张、聂、袁五军,势最大也。二人往见荣,口称奉太后旨意,以此稿示尔。荣相接稿,甫阅折由,以手捧腹大叫曰:啊呀!这肚子到底不容啊。适才我正在茅厕,泻痢未终。闻二公来有要事,提裤急出,今乃疼不可忍。言毕踉跄奔入,良久不出。天正严寒,二人纳稿于袖,移座围炉。荣相之入,乃寻樊云门议答法也。及出,曰:适才未看明何事,今请一看,复接稿阅数行,急卷而纳诸炉中,以铜筋拨之,焰腾起,口中呼曰:我不敢看哪。徐桐大怒曰:此稿太后阅过,奉懿旨命尔阅看,何敢如此。荣相曰:我知太后不愿作此事。二人言实出太后之意。荣相曰:我即入见,果系太后之意,我一人认罪。二人怏怏而去。荣相见太后,痛哭碰头言:各国皆称皇上为明主,非臣等口辩所能解释。倘行此事,老佛爷的官司输了。老佛爷辛苦数十年,完全名誉,各国尊仰。今冒此大险,万万不值。倘招起大变,奴才死不足惜。所心痛者,我的圣明皇太后耳。言毕碰头作响,大哭不止。太后惧而意回,劝令勿哭,另作计划。于是改命新皇帝溥儁暂屈为大阿哥。[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