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10/17页)

这里我们说说刘玄初这个人,刘玄初在吴三桂的谋士中实力排在第一。刘玄初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刘茂暇,他当时力主立明朝后裔为帝,可惜被假面军师方光琛搅黄了。刘玄初最早是跟着刘文秀混的,后来投靠吴三桂帐下。说诸葛亮神机妙算那是徒有虚名,别人吹出来的,而这个刘玄初却真可以算得上神机妙算。他很早就看出康熙要撤藩,吴三桂造反时,他力主立明朝后裔为皇帝,不这样做的话,得不到南明的一些遗老的支持,这些遗老成事不足,但是坏事却有余,还有,立明朝后裔,百姓从心理上也能接受你。

对于康熙的决策,刘玄初也能预测,他知道康熙下一步要出什么牌。可惜,他辅佐的是吴三桂,吴三桂这个人当大财主和大军阀都绰绰有余,可惜偏偏就不是皇帝的料。他没有那个王气,没有那种总揽天下秦皇汉武的气魄和胸襟。

刘玄初之于吴三桂就像郭嘉之于曹操一样,曹操失去郭嘉后,人生突然变得不顺。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

论起雄才大略,吴三桂比不上曹操,刘玄初死后,吴三桂一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刘玄初死后不久,吴三桂就解除了手下第一猛将马宝的职务。接着,是一连串的军事惨败。

耿精忠的失败

早在吴三桂起兵之前,耿精忠就有了谋反的念头。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他让人带着一封密信来到台湾。收信人是台湾首席行政长官郑经,在信中,耿精忠大大地赞扬了郑经的忠心:阁下您在海外孤忠高悬日月,实在让人敬佩,我们虽然在清朝的卵巢下生活,但其实是委曲求全。现在,开创大好局面的时机很快就到了,你我不妨联手,建立万古基业如何?

郑经收到这封信后大喜,两个月后就派遣水军到澎湖等待,一旦耿精忠起兵的消息传来,立即响应。吴三桂造反后,康熙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告诉耿精忠:“你不用搬家了,以前的军队也归你管。”耿精忠便让人通知郑经,宣布计划暂缓实行,先观察一段时间。

清廷派福建总督范承谟安抚耿精忠,范承谟将兵部交还给耿精忠兵权的文书交给耿精忠,耿精忠却正眼不瞧范承谟。范承谟非常生气,却只能忍气吞声。随后,耿精忠跟朝廷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耿精忠担心范承谟暗算自己或是搜集情报,他觉得自己不能干等下去了。

恰好,福州街头传来谶语:“七星再拜真天子,分明火从耳边起;杀尽三山牛出血,身骑白马军中止。”这谶语什么意思呢?七星是指七口井,恰好耿精忠府门口就有七口井,火从耳边起,火和耳正好组成一个耿字,那意思就是说耿精忠要当皇帝。

谶语一出,耿精忠通知郑经,然后抢先发难。囚禁了范承谟全家后,耿精忠效法吴三桂让官民蓄发,打出“反清复明”“除暴安民”的口号带领一万人的军队迅速地占领了福建。

一个吴三桂就已经让康熙坐立不安,耿精忠的叛乱无异于雪上加霜。危急关头,康熙并没有失去理智,充分显示了一个优秀CEO的危机公关能力。

康熙明确地把斗争矛头指向吴三桂,对于其他人,康熙表示,只要迷途知返,不仅不追究责任,还给予优待和赏赐。征剿和招抚两手并用,康熙的目的是分化和瓦解敌人,将吴三桂孤立起来。

康熙一边安抚耿精忠,希望他弃暗投明,一边派遣大将希尔根、赖塔和根特巴鲁,兵分三路,对耿精忠进行围剿。

由于耿精忠一意孤行,康熙下诏削除耿精忠的王爵,扣押耿精忠在京的兄弟,同时康熙还发布公告,表示胁从的人不问罪,及时回头的人重重有赏。康熙在征剿耿精忠之前,就对大将们说,只要耿精忠投诚,就当善待。康熙反复强调说,耿精忠和吴三桂的情况不同,耿精忠家族效忠清朝四十多年,渊源深厚,耿精忠的背叛更多的是一时无知,受吴三桂蛊惑。过了两个月,康熙又将耿精忠的兄弟们释放出来,声称耿精忠的弟弟远在北京,没有和耿精忠密谋,所以无罪释放,官复原职。

康熙所做的这一切虽然没有让耿精忠立刻回头,但对于塑造自己的英明形象有很大帮助。这是一场舆论战、政治战,康熙只有将自己明君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让天下人感觉吴三桂等人是谋反作乱,反之,吴三桂等人就是替天行道吊民伐罪了。

在平叛过程中,浙江总督李之芳是比较给力的,他总是亲临在第一线,几次和耿精忠的部队交战,击败耿精忠。所以,耿精忠一直在福建周边兜圈子,始终打不开局面。

面对清军一连串的军事打击,耿精忠的部队屡遭重创,他手下的那批将领把耿精忠的脸面丢尽。部将曾养性连吃败仗,退到温州死守,仗着温州四面有水,暂时抵抗住清军的攻势;另一员大将马九玉则依靠江山、常山、开化三县的大山,利用河流,阻挡清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