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9/17页)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起兵,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就将贵州和湖南控制在自己手中。前锋军队正在湖北蓄势待发,隔着长江,吴军和荆州的清军对峙。形势即使说不上一片大好,也可以说前途无量,前景让人乐观。

这时,吴三桂兵威震动天下,那些对清朝不满的人纷纷响应他的号召。为了聚拢更多的力量,吴三桂散步谣言,到处发传单,说清朝无道,马上就要灭亡,他顺应天命,吊民伐罪。吴三桂还没进四川,四川那边就已经响应了,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和吴之茂等等表示要归顺吴三桂;就连康熙寄予厚望的孙延龄也背叛主子,响应吴三桂。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大佬尚之信相继叛清,如果吴三桂能协调好各方的叛清势力,清朝的灭亡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大清国烽火燎原,康熙做出了很好的决策,可惜没几个人认真执行。形势本来对吴三桂一片大好,吴三桂如果能利用这大好形势,渡江向京城进逼,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就会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可惜,吴三桂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湖北松滋这里,突然停滞不前,待了有三个月之久。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云南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让他赶快渡江,跟清军展开大决战,然而吴三桂却充耳不闻。

吴三桂为什么打到长江边上就不再前进?几百年来,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吴三桂不渡江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只要渡江就可以把军事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再派遣间谍策反北方的官员,那么清朝的灭亡指日可待。六个省份表示归顺吴三桂,此外,还有台湾的郑经也表示反清复明,这些人有的可能心怀异心,但都属于对付清朝的力量。

吴三桂为啥没有渡江呢?说实话,还是被记忆害的。因为渡江之后,他要面对的是满洲八旗军,满洲八旗军以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八旗军可是相当彪悍。吴三桂之所以没渡江,就是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八旗军跟昨天的八旗军完全没有可比性。事实证明,八旗军和八旗子弟都在不断堕落,康熙让八旗军去阻截吴三桂,结果这些人都不敢跟吴三桂正面冲突,士气可想而知。吴三桂只要发动攻击,八旗军定会全军溃败,因为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反清,八旗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都大不如以前。

吴三桂已经是一个老人了,锐气和豪气都消磨了许多,何况吴本人身上一直都有小家子气,他考虑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而没有气吞山河的帝王雄心。他只想跟清廷谈判,划江而治,还托达赖喇嘛代自己去说服康熙,结果遭到康熙的拒绝。

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本来你兵锋犀利,忽然停下来歇几个月,这简直是挫自己的锐气。不进则退,争天下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要么一无所有(连命都没有),要么拥有一切,绝对不可能说你拥有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地方。

吴三桂这次反叛,从兵法上来讲,只有闪电战才有机会,绝对不能够持久战。一来,老百姓都想过安稳日子,如果你快速拿下清朝江山,老百姓是乐意支持你的,毕竟你是汉人,你当权大家不用剃阴阳怪气的头发;二来,清朝的实力不容小觑,占据GDP很高的江南各省,打持久战你也不是对手啊;再说,人家已经是大统了,在中原皇帝都传了两代,舆论上不利。

只能闪电战,可惜吴三桂放弃了,他放弃了整个江山。

吴三桂放弃过江可能跟个人迷信也有关系。据说,吴军到达澧县时,忽然天降大雨,雷电交加,闪电恰好劈中了吴三桂的车子,车夫的衣服和头发都烧焦了。吴三桂不知这到底暗示什么,后来听说衡山上面有座岳神庙,庙里藏着一只神龟,这只白色的神龟非常小,只有铜钱一般大。

吴三桂听说这只小白龟非常灵验,便到衡山上占卜。吴三桂把神龟放在一张全国地图上,然后,闭着眼睛祈祷,发现这神龟在地图上爬来爬去,就是不出长沙、岳州、常州,最后爬到云南就停止不动了。吴三桂很吃惊,又占卜了一次,发现还是这个结果,再占卜了一次,仍然是这个结果。

吴三桂心想,神谕大概是让自己别出长江,以云贵为根据地,实现划江而治的理想,以后再图发展。

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的话,康熙应该感谢这只神龟。

听到吴三桂求神龟问卦的事,谋士刘玄初在云南当场气得吐血身亡,临死前留下一句话:“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耳。”潜台词是:老吴你宁愿相信一只乌龟,居然不相信我,我瞎了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