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12/17页)

尚可喜这份奏疏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没谋反,第二个意思是别撤我,还有半个意思:如果撤我,说不定我也会反的。

康熙看了尚可喜的奏疏,对着心腹说:“尚可喜是个聪明人啊,我喜欢这种人。”

心腹拍马屁说:“因为圣上也是聪明人啊!”

康熙微笑,接着说:“在这个危急关头,尚可喜能识时务,朕一定要善待他。”

康熙下旨褒奖尚可喜忠贞无二,让他协助总督金光祖,合力剿匪。潮州总兵刘进忠向耿精忠投降,尚可喜命儿子尚之孝讨伐刘进忠,与此同时,尚可喜上奏,希望由尚之孝继承自己的王爵,康熙没有二话,点头同意。康熙给予了尚可喜极大的信任和权力,康熙下令,凡是督抚提镇以下,一概听从平南王节制,一切调兵遣将的事情,由尚可喜斟酌裁定。第二年正月,康熙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却有亲疏之别,一般来说,亲王只封给王室家族里的人。

尚可喜发兵后,屡次传来捷报,但是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刘进忠被打败后,把郑经从台湾请到潮州,打败了尚之孝的部队。与此同时,耿精忠进入江西等地,和吴三桂形成掎角之势,切断了清军在江西和广东之间的联系。吴三桂接着与高州的叛军祖泽联合,在广东迅速打开局面,先后拿下雷州、德庆、开建和电白等县,继而下东莞,入南海。清朝的水师总兵孙楷和副将赵天元都归降了。

尚可喜剿匪不力,忧愤交加,躺在床上起不来,只好让尚之信掌管军事。

本来尚可喜是比较看好尚之孝的,但尚之孝自从被打败后,没有理由再担任主将了。尚之信人品不好,尚可喜也知道,没办法,但他是长子,尚可喜又没有特别能干的儿子。

前段时间,尚可喜申请让尚之孝继承自己的爵位,早已让尚之信憋了一肚子火。吴三桂看到这个裂缝,决定收买尚之信,承诺事成之后,封尚之信为王。

尚之信是一个从来不拒绝诱惑的人,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他果断地发动兵变,杀了尚可喜的谋士金光,接管平南王职权。事成之后,吴三桂让人送来“招讨大将军”印,尚之信感动地接受了。

尚之信“归顺”吴三桂后,两广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钜和陈洪湖也归顺吴三桂。吴三桂势力如日中天,吴三桂命尚之信派兵看守平南王府,尚之信照办不误,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全都看管起来。

尚之信谋反之事让尚可喜无地自容,尚可喜本来剿匪不力就已经感觉有愧于康熙,现在儿子谋反,让他悔恨交加。尚可喜本已重病在床,知道没有机会翻盘,事到如今,只有以死明志。尚可喜想投缳自尽,被下属发现,虽然被救活,但病情越来越重。临终前,他让儿子给自己穿上清帝赐的朝服。

尚可喜死后,尚之信掌握了一切大权,弟弟尚之孝“闲居广州”。为了拉拢尚之信,吴三桂又封他为辅德亲王,尚之信虽然接受了,但玩起了权术,为了保存实力,他不听吴三桂调遣,想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吴三桂要进入广州,他以种种借口拒绝。清军袭击长沙时,吴三桂让尚之信袭击清军后方,尚之信纹丝不动。尚之信深知此举得罪了吴三桂,让人给吴三桂送去了十万两黄金。

十万两黄金能平息吴三桂的愤怒吗?尚之信冷静思考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尚之信又后悔那十万两黄金。在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知得罪了吴三桂的尚之信向康熙伸出了橄榄枝:“我们父子世受国恩,怎么敢怀有异心呢?这件事纯粹是吴三桂这个奸人挑拨,我愿意将功补过,希望皇上能够给个机会啊!”

康熙虽然知道尚之信这个人不可信,但是为了孤立吴三桂,他还是接受了尚之信的投降。

尚之信在承袭平南亲王王爵后,老毛病又犯了,千方百计保存自己的实力,让广东成为自己的永久领地。吴三桂指挥不动尚之信,康熙也指挥不动。康熙命尚之信进入湖南讨伐吴三桂,尚之信以潮州总兵刘进忠还没投降为由,拒绝出兵湖南。

后来,康熙几次让尚之信协助剿匪,他都置之不理,完全是耍康熙玩。康熙非常生气,但是非常时刻,说话还是挺委婉的:“没有立刻发船到韶州,导致错失战机,平南王啊,这不能不说是你的失误造成的。”

尚之信这种人属于典型两边不讨好,像这种人,只有一种前途,自己当皇帝。否则,无论是康熙得天下,还是吴三桂一统江湖,尚之信都不会有好下场。

吴三桂死后,天下局势迅速扭转,以前局势对清廷不利,现在天平倒向康熙这边。吴三桂的将领纷纷叛变,胜负之势已经明朗。这时候,自以为聪明的尚之信主动提出要进广西剿匪,康熙马上准奏。康熙这个人不愧是一个忍术高手,他何尝不是对尚之信恨得咬牙切齿。